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前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国家对中国的汇率提出了各种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手段。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汇率制度应该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过渡到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2.
兰宝萱 《经济师》1993,(7):46-46,55
<正>汇率制度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从总的方面和长远利益看,势在必行,但就近期情形而言,会对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一、汇率制度市场化的进程制度市场化的核心概念是浮动汇率,所谓浮动汇率是指中央银行不采取行动将其固定在预先宣布的一定范围内的汇率。从1991年4月起,人民币外汇汇率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依据国际通行做法,使官方汇率有一定的浮动,同时形成有一定浮动的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现在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及其政策,正在从基本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变为管理有限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3.
聂娜  俞靖 《时代经贸》2010,(12):169-170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动倍受关注。在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当期的经济政策,各种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被媳蔽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最终将走向市场化,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汇率制度是联系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的“纽带”,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众说纷纭。一个国家究竟应该依据何种理论,选择哪种汇率制度,应该依据各国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素来决定。研究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必须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势在必行,“两极论”在我国不可行,汇率目标区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动倍受关注.在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当期的经济政策,各种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被隐藏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最终将走向市场化,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汇率机制是汇率制度的实现形式,人民币汇率的运行机制存在政策性的过度干预、外汇市场结构失衡、缺乏弹性、调节缓慢等问题,没有体现出汇率制度的内涵,汇率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汇率机制的市场化创新已成大势所趋。文章认为,汇率机制市场化,要从物质经济的国情出发,培育规范的外汇市场,改革中央银行的监管机制,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慧刚 《经济经纬》2007,(4):124-127
开放经济下,资本流动、利率和汇率三者相互联动、相互协调、自动平衡。利率市场化是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的前提条件;资本控制程度影响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利率和汇率相互作用、相互传导。一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资本控制程度和利率或汇率水平的变动,更取决于资本控制、利率和汇率三者的联动效应。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之间的关系,发挥三者联动协同效应,实现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8.
大国特征、金融稳定与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新兴大国视角研究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问题。新兴大国具有经济金融增长快速、规模巨大、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特征,这些特征对金融稳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因经济金融规模巨大而使金融具有稳定性基础;二是因新兴经济体所处阶段以及快速增长、制度不完善而使我国产生危及稳定性的巨大隐患,外汇风险集中于政府。因此,为增强金融稳定性,一方面,需要适度增加其经济金融规模以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分散风险,包括秉承独立性原则、采取渐进方式、坚持市场化方向、转变政府集中管理汇率风险为各微观主体分散管理汇率风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生成机制不合理、汇率制度制约了货币政策、外汇市场不完善、外汇储备过度增长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高度市场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强化相关经济体制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和离散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变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银行间信用隔夜拆借利率上升可以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因此,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同时,应有效监控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密切关注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汇率制度是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调整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经济增长如此迅猛的今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本文从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入手,分析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相似文献   

12.
从微观视角看我国汇率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企业融资方式与汇率稳定性、不同融资方式的企业对利率和汇率的敏感性的差异等微观视角看,根据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选择符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汇率政策是:短期内保持联系汇率不变,长期内要逐步实行浮动汇率政策。利率市场化需要汇率制度的配套改革,即利率市场化和浮动汇率要同步进行,才能建立起适应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变化的利率--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2015,(3):44-68
对于中国而言,农村土地流转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涉及土地的私有化;在政府与市场的制度改革上,主要是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比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要素价格市场化,这可能会是中国制度改革红利最大的地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施行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不变,汇率尚未真正得以市场化,对外投资受限,外汇储备增长源头机制难以根断的前提下,我国外汇储备高企问题的解决途径应该着力于通过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来降低因保持汇率稳定使外汇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自由化过程中,印度选择的是资本项目渐进开放、汇率制度有限管理、货币政策相对独立的中间路线。为与资本项目开放进程相适应,汇率制度由盯住汇率制渐进转向浮动汇率制,货币政策由控制货币供应的直接调控模式,转向依靠利率传导的间接调控模式。通过本外币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和其他政策改革的协调配合,印度的外汇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印度经验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和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从人民币钉住美元货币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有效汇率目标)的过渡,以及建立一篮子货币汇率机制的方法和实证模拟研究,并考察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最后文章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冠 《时代经贸》2007,5(4X):138-139,141
人民币汇率问题引起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和改革方向我们可以推断出重点在于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过程。2005年的改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基本上是国际上所说的“BBC”型汇率制度。我国近期不应以完全自由浮动为目的,而是重归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长期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8.
王衍磊 《时代经贸》2012,(8):183-184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日益复杂,汇率波动频繁,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正稳步推进,并向市场化发展,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已成常态。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大,汇率波动风险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问题引起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和改革方向我们可以推断出重点在于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过程.2005年的改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基本上是国际上所说的"BBC"型汇率制度.我国近期不应以完全自由浮动为目的,而是重归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长期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经济失衡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差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单纯的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全球贸易失衡问题.我国在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时,应注意寻求最佳的政策组合,积极推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