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中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学界对劳动合同解除有不同的理解。以《劳动合同法》为中心,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三个方面对中国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作了具体的分析;最后从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制度的角度对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经济补偿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雇主单方解雇权的规制因解雇自由曾长期倍受推崇而遭到各国立法与理论的漠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各国立法逐渐重视对雇主单方解雇权的规制,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立法模式。就我国现行法相关规定而言,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析我国现行法规定的缺陷,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予以完善则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建立,企业劳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合同已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及明确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形式,同时劳动合同的解除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企业和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条件和程序认识的不同,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结合国企实际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中容易产生的分歧及纠纷问题进行论述,现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根据不同企业形势的不同需要,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根据自身的需要处理了一些相关的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对于一些存在问题和责任的相关问题都要给与一定的经济赔偿。本文主要分析了用人单位中接触劳动合同需要的一些经济补偿的方法,阐述了经济补偿计算标准,并且探讨了相关计算的有效途径,以此来接触劳动合同;来进行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5.
樊亚平 《经济师》2008,(1):291-292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追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主要适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三条和《劳动合同法》第四章之规定。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双方合法权益的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我国目前现状是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处于强势,因此实践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较普遍。本文主要就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进行探讨,特别是劳动合同解除问题,以便更好的帮助双方维护自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建中 《经济师》2008,(2):262-262
新劳动合同法对实行了十余年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制度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文章对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合法性,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要求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做出了有别于传统劳动关系的特别立法规制.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在调整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方面,在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适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惩罚性民事责任主体的范围、被派遣劳动者单方面预告解除劳动合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应当进行补充立法完善,以更好地规制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解除,按照合同解除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单方解除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无需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单方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是一种法定解除权。用人单位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后会产生一些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继翔 《经济问题》2008,(10):43-46
法律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法律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维护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权利,以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制度体现了自由择业的精神,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31条和第32条,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只是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行使的情形和法律责任作了些补充,其余都散见于劳动部规范性文件或者地方性立法中,立法层次较低,条文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实践中纠纷不断。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作者试图突破现有法理学研究的局限性,以违约金的补偿性质为前提,通过违约金计算模型的建立,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对劳动者的违约金承担和劳动合同期限等问题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和探讨,以从经济理论上证明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取消劳动者违约金和限制劳动合同期等规定的一般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培训费用分摊等法律问题和改善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办法等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尚庆琛  覃正 《经济经纬》2008,(2):166-169
面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作者试图突破现有法理学研究的局限性,以违约金的补偿性质为前提,通过违约金计算模型的建立,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对劳动者的违约金承担和劳动合同期限等问题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和探讨,以从经济理论上证明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取消劳动者违约金和限制劳动合同期等规定的一般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培训费用分摊等法律问题和改善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办法等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乔金茹 《经济师》2009,(10):72-74
任何一部法律在制定过程中都要考虑利益问题,劳动合同立法同样考虑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碰撞。文章从利益倾斜和利益平衡两个角度对《劳动合同法》进行利益考量,分析劳动合同订立、履行、解除过程中企业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并就如何调整、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给出建议,以便让企业在防范用工法律风险的同时,又能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策略,从而使企业发展与《劳动合同法》接轨。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事实劳动关系违背了《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立法宗旨,因此《劳动合同法》对此采取了严厉的否定态度,加重了用人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全面实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日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劳动合同行为不规范导致的欺诈,侵权等劳动纠纷逐渐增多,劳动合同形式、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保证金,集体劳动合同和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为建立和促进稳定和谐 的劳动关系,必须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劳动合同立法。  相似文献   

16.
笔者所在的单位曾有这样一个劳动争议案例:A企业根据生产需要.自1988年开始使用部分临时工,一直未与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而该企业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则与临时工签定劳动合同,冉以劳务输出的方式由A企业使用临时工。劳动合同到期后,双方均未提出续签劳动合同。2001年,由于A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裁减了200多名临时工,并由劳动服务公司与临时工解除劳动关系,对其进行经济补偿,支付补偿金。由此引发劳动争议,临时工认为,他们一直在A企业工作而不是劳动服务公司工作,虽然没有与A企业签定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劳动服务公司没有劳务输出的经营资格,应由A企业与临时工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金。A企业  相似文献   

17.
从两岸劳动合同的分类、合同条款及合同的消灭等问题比较分析,可见尽管两岸劳动合同立法表现形式不同,但相关立法意图、立法技术甚至法条都存在相似之处。这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生效后,两岸经济双向合作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8.
报喜 《经济纵横》2009,(4):35-37
<正>裁员是企业单方与劳动者集体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针对经济性裁员,各国的法律对其条件、程序以及补偿措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而留给企业裁员自由裁量权与灵活性就变得很有限,但却依然有"笑着离开惠普"、"联想不是我的家"的反差。这其中,正是HR发挥作用的结果,企业HR可以让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出了规定,对劳动立法的贯彻推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应用,这一规定被证明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不仅无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成了侵害劳动者利益的借口。正值《劳动法》修改之际,就当前现状及立法完善对此提出些许建议供商榷。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9)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对劳动合同相关立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对该制度的规定存在权利不均衡以及订立条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关规定在实践中的适用受到阻碍。在对国外立法模式的借鉴及对我国制度推行现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找到推行困难的症结所在,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相关立法进行完善与补充,才能保障该项制度得以顺利推行,充分发挥维护劳动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