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桦 《时代经贸》2007,(8Z):217-219
我国近年来广泛引入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这有助于解决下岗职工就业、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有助于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也有助于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更有助于企业灵活性用工的需求。但又具有法无明定、企业逐利轻视劳动者权益、“双轨制”用工下的同工不同酬、员工缺乏归宿感等等弊端。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有待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数年时间里,我国劳务派遣用工人数迅速飙飞,劳务派遣业也成了社会上最热门的盈利行业.在现阶段,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必须要从劳务派遣的本质法律关系来分析解决的办法,从法律上进行规制,以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1979年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用工形式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务派遣以其人事管理便捷,用人机动灵活,减少劳动纠纷等突出特点,受到外资企业、优势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浅谈劳务派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劳务派遣的法律,对理顺我国尚处于混乱状态的劳务派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与《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务派遣单位将显著减少的预期相反,劳务派遣单位却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就带来了与劳动者、用工单位存在大量问题,如何解决好在劳务派遣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文章结合《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理解和分析劳务派遣的内涵,劳务派遣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劳务派遣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调整自身企业运作战略,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国体力劳动者富余的资源优势,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务派遣市场,推进我国劳务派遣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法律规范的缺位和巨大的利益空间使得劳务派遣发展异常迅猛。劳务派遣产生有其必然性。相对于传统的雇佣方式来说,劳动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涉及到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三个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劳动力的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劳务派遣制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用工制度。随着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严格控制员工入口管理,自有员工的数量逐年下降,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现状,一些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岗位便通过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进行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王毓南 《经济师》2008,(12):98-99
劳务派遣解决我国的就业难题,开创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发展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劳务派遣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劳务派遣的问题等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务派遣在法律上作一些对策研究,规范其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劳务派遣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务经济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劳务派遣这种经济模式存在着缺乏经营合法和业务规范性等问题。要使劳务派遣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将其尽快立法。本文拟从劳务派遣存在的法律问题,对劳务派遣立法应明确的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合法性,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要求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做出了有别于传统劳动关系的特别立法规制.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在调整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方面,在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适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惩罚性民事责任主体的范围、被派遣劳动者单方面预告解除劳动合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应当进行补充立法完善,以更好地规制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徐磊 《经济师》2009,(10):205-206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涉及用人单位、被派遣劳动者、用工单位三方法律主体。由于劳务派遣的特殊性,实践中发生劳动纠纷时,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往往相互推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护。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专章对劳务派遣等问题进行了规制,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资质、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与劳务派遣协议、被派遣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间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承担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利益机制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劳务派遣制度的构建促使各主体的利益得到合理的实现,利益关系达到合法并合理的相对平衡,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加入世贸的背景下,为适应来自国际和国内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继续保持或增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管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员工并制定有效的薪酬政策;(二)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三)改革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利用成本和风险.在这样的目标要求下,劳务派遣制度的优点显而易见.然而目前,我国劳务派遣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生事务,还没有充分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市场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从监管和法律的角度,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加强人工成本的集约化、规范化、精益化管理,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以“效率决定成本空间、成本控制用工需求”为原则,实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晋升、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等角度,全面了解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便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或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郁骥 《时代经贸》2012,(18):237-237
在中国加入世贸的背景下,为适应来自国际和国内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继续保持或增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管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员工并制定有效的薪酬政策;(二)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三)改革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利用成本和风险。在这样的目标要求下,劳务派遣制度的优点显而易见。然而目前,我国劳务派遣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生事务,还没有充分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市场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从监管和法律的角度,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应用体系逐渐完善,在我国不同行业的发展中实现了其对应的作用,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劳务派遣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劳动力市场的新焦点。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并且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因此在国有企业中劳务派遣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也成为了企业劳动力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本文将简要分析劳务派遣制度带来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于劳务派遣制度界定的不完善,造成一些企业肆意侵害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努力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劳务派遣用工使用的劳资风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变化,劳务派遣开始在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得到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使用.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劳务派遣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的过程中该如何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本文就以此问题做出了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18.
戴芳芳 《时代经贸》2012,(16):32-33
本文从分析劳务派遣的三方关系入手,分析劳务派遣中雇用和使用分离的三方两地现象,得出劳务派遣制度最大的引诱在于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义务脱节的问题。本文继续分析了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在于制度运行的环境使得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但认为对劳务派遣在存在缺陷的同时也有现实的存在必要性,因此对其问题应视为发展中的问题来对待,从而应针对其缺陷进行补救,因此本文最后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劳务派遣的三方关系入手,分析劳务派遣中雇用和使用分离的三方两地现象,得出劳务派遣制度最大的引诱在于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义务脱节的问题.本文继续分析了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在于制度运行的环境使得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但认为对劳务派遣在存在缺陷的同时也有现实的存在必要性,因此对其问题应视为发展中的问题来对待,从而应针对其缺陷进行补救,因此本文最后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新的《劳动合同法》填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对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推进作用。本文就劳动派遣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