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萧惑之 《中关村》2014,(5):121-121
年届“随心所欲”的老朽很难再有精气神儿浏览小说,更不屑阅读强加你“普世”或“教义”的文字,尤其是“仰望星空”的虚空官腔。我只想了然世态样貌,然后用“心之官”判断是非。当然,也不相信星云大师布道的“舍就是得”,只因中国老百姓“舍”的太多,“得”之甚少,至今鲜见“佛光普照”、“普度众生”。  相似文献   

2.
关纯  CFP 《中关村》2006,(9):62-63
今春以来,《中关村》杂志接连刊发“点评”著名商家“成长中烦恼”的文字。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评论家用“第三只眼”看商家的“得与失”、“成与败”,这对有志干一番事业的读者来说,颇有启迪。对被作为“案例”的商家家而言,也有裨益。说对了,闻过则喜,可资借镜;说错了,无则加勉,一笑了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拜读点评商家艰苦创业的文字,我们有一种与商家“同呼吸共命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感觉。一则以喜,为他们的成功而高兴;一则以忧,为他们的挫折而惋惜。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12,(4):19-19
今年的“两会”期间,税改成为最热门的焦点话题之一。《南方周末》以“税中国”为题,用了8个版面,放谈改革开放以来“税改”的得与失,“税感”、“税声”、“税痛”,认为“人民和政府关系的最根本体现,便是税收”。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记者坦言尴尬的现实,“联想电脑在国内没办法卖得不贵,有17%的增值税必须加到价格里面,但产品毛利率只有15%。”  相似文献   

4.
萧惑之  李春晓 《中关村》2009,(10):66-66
国人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已经到了“骂爹骂娘”的地步。尽管吴晗先生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贪污,‘无代无之’,竟是与史实同寿”的结论,可是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无产阶级“做主人”,腐败现象如此“前‘腐’后继”,总是令人费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特别是“国外批评说中国的腐败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众生  李春晓 《中关村》2009,(10):67-67
尽管孔子先生有“食色性也”的说教,可国人文化多有宣扬“美食家”的文字,却不多见张扬“好色之徒”的篇章。卖春药广告的“猛男”、赵本山曾代言的“蚁力神”,则另当别论。因之,时下闹得“路人皆知”央视“色情门”之话题,就让国人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我曾经为央视需要有一座“标志性”建筑“鼓与呼”。  相似文献   

6.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北大未名湖畔“风景这边独好”——“2008年‘五四’首届‘国学文化节’开幕式”掀起了盖头。“五四”与“国学”同台,未免让人感到有些滑稽,但教授们认为这样更显“和谐”。一位知名教授提出“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说,出语惊人,博得“业儒”们阵阵的喝彩声!于是有人又倡议在“北大立孔子像”,殊不料,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09,(9):15-15
令国人震惊的“力拓案”久议未决,由“间谍门”又抖出“贿赂门”,看来水落石出尚须时日,不过最终的结果可以预见——“国家受损”和“纳税人买单”。其实,在全球“无硝烟的战争”中,攫取经济情报和进行商业贿赂,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08,(6):14-14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思想解放”撞击耳鼓,引发国人的回顾和思考。1978年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冲破计划经济僵硬的模式,走上改革开放的征途。1992年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制止了“左”的思想回潮,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人们更加关注“思想解放”,该具有怎样的新内涵呢?专家们概括为“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9,(9):14-14
“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在“最大的一笔‘招商引资'”构想,胎死“守夜人”腹中之后,我们为之扼腕,曾发出“一声叹息”。时过境迁,日前我们又听到朱新礼的“豪言壮语”:“企业家不能喊冬天”!振聋发聩,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0.
萧惑之 《中关村》2010,(1):106-107
《就这样,挺过创业难关》是一部“献给饱尝辛酸、不断进取的创业者”的心灵读本。作者许琼林先生是由新闻记者“漂亮转身”的年轻企业家,恪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条,坚持用“实践印证和充实理论”。文如其人,这部书稿娓娓道出作者人生道路上经历的两个“七年之痒”。叙事“求实”,没有任何虚张声势;论理“求是”,用实践的感悟求得经验的升华。前一个“七年”,尽管作者落墨不多,  相似文献   

11.
关邨 《中关村》2011,(12):40-40
郭沫若诗云“千刀当剐唐僧肉”,那是因为陈玄奘虔信佛教,立志取经西天,可是他恪守佛家“慈悲”之说,迂拘软弱,不明事理,易受愚弄,屡为妖魔所欺骗。毛主席答诗则认为“僧是愚氓犹可训”,把矛头对准了妖魔鬼蜮。由此想开去,我感到时下的“科研经费管理”,那些把握“财政大权”的“高官”,  相似文献   

12.
关村  刘恒图 《中关村》2011,(7):51-51
近年来,除了报刊网文中的“标题党”玩弄文字游戏哗众取宠外,再有就要算是“官员”“学者”们中的“新语派”标新立异以显所立卓尔。时下流行的“拆毁性建设”不过是其中之一隅,很是吸引人们的眼球。其实,多年前就有“建设性破坏”的用语,与今日的“拆毁性建设”,乃一脉相承,同祖同宗。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2009,(12):13-13
柳传志在国人心目中是“创业、创新和财富”的“三个代表”。“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今年2月柳总复出,具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一句“联想就是我的命”的真情告白,令同行扼腕,为之感叹不已。日前,柳总一席“联想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的谈话,充满着激情和凝重,  相似文献   

14.
付丙丁 《中关村》2012,(1):47-47
去年岁末,曾在《中关村》杂志上读到一篇《“丁磊养猪”“老柳种菜”——贵在创意》的文字,说柳传志先生是造电脑的“知识英雄”,毅然投巨资去“种菜”,这正是企业家创新思维“联想”的结果;并赞扬“老柳种菜”意谓一种投资趋势,体现出企业“大佬”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11,(5):18-18
清华大学,这个“诞生在民族耻辱之中”的学堂,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迎来百年华诞。无论是“喜看桃李满天下”、“揆数科研硕果”抑或“社会声望日隆”,都是国人的骄傲。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众多辛勤耕耘的园丁。被誉为“清华名片”的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园劳作近半个世纪,正是他出任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被誉为“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2009,(1):13-13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每逢佳节倍思亲,当2009年元旦钟声敲响之时,我们更加关心本刊顾问季羡林先生。“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季老尽可以坚辞“大师”、“泰斗”、“国宝”这些身外之物的浮名,但毕竟是年奔期颐的“人瑞”,这是无法更改的不争事实。不无遗憾的是去年岁末,“季羡林先生书画被盗事件闹得满城风雨”,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2011,(11):13-13
在党中央发出“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号令声中,“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先生倍受鼓舞,深感“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华高科技创业历史的写照”。“中关村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战斗洗礼,让身处其间的民营企业家甘苦自知,百感交集,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关村精神万岁”!纪世瀛先生30年来有多次进“万言书”的壮举,  相似文献   

18.
萧惑之 《中关村》2012,(1):46-46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整理案头一摞去岁的剪报,最为“养眼”的就是“学者”们对中国经济态势的分析。若按大类分,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体制内的“官文”为主流的“莺歌燕舞”派。能让读者在CPI飞涨的背后看到光明:一种是打着独家见解“旗号”的“忧国忧民”派,哪壶不开提哪壶,给人以振聋发聩的感觉。当然也有另类。尽管为数不多,“冷眼向洋”,“热风吹雨”,却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9.
萧惑之 《中关村》2011,(11):37-37
乔布斯平静辞世,“苹果”失魂,“呆粉”啜泣,全球哀思弥漫。“无穷无尽是离愁”,数码时代失去了导航灯,“苹果”还会不会那样鲜艳?也许人们还会生发一种“自责”,当乔布斯在世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更清醒地对他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关村》2005,(6):17-17
关于“联想”,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见仁见智。一位记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人类失去了联想——”的广告词,颇不以为然。然而,“天亮不是公鸡叫的”,柳传志缔造的“联想”却在艰难困苦的奋斗中创新前行。关于“联想”,时下正热销两本书:一本是著名作家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吴敬琏的评语是,“我相信,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