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国家发展进程是农业、工业化、高科技的顺序,即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中国应当跳过第二次浪潮,尽快向第三次浪潮发展。  相似文献   

2.
托夫勒有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讲的是人类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信息文明被称为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是信息文明,这个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我觉得第四次浪潮就是绿色文明.文明跟文化不一样,我们过去经常把二者搞混了,文化可以是多元的,而文明则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韩际平 《数据》2012,(12):1-1
正不管你是注意还是没注意到,一股汹涌的浪潮正在或更准确地说,已经汹涌地向我们席卷而来。什么浪潮?——"大数据"的浪潮。说到"浪潮",不禁想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本风行世界的书——《第三次浪潮》。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他有一句名言:"惟一可  相似文献   

4.
<正>IBM讲智慧的地球,云计算是第三次IT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从大型机到PC机的发展,第二次是从孤立到连通,互联网的成长。其实云计算是从互联网开始的,所以第三次浪潮是从复杂到简单,所以云计算被认为是第三次的IT浪潮。云是一个IT消费跟交付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是什么呢?目标是用简化的方式更有效地管理新复杂性。它是一种全新的交付模式,降低成本,可扩展,不用买很多电脑,不用很多计算机,把计算资源在网络上共享。还有是可扩展性,云计算的核心就是自助,同时带来便捷性。现在看云计算的标准有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不同的层次。其实云计算是物  相似文献   

5.
民主化浪潮已波及全球,势不可挡,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中着重分析了20世纪晚期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对比"第三波"的观点,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给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记者出身的阿尔温·托夫勒,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1980年他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是中国人很熟的一部书,此书在全球引起极为广泛的反响。托夫勒提出,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为人类社会掀起了第一次的变革洪波;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则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斗争,使世界经历了第二次变革浪潮;当代技术,经济、政治、家庭生活、能源消费以及其他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招来了人类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2000年10月17日,正在携夫人周游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先生“游”到了中国,在位于北京国贸大厦的一间网络咖啡屋,与几位中国网络界的代表人物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发言中,有的说:“《第三次浪潮》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有的说:“托夫勒是自己当年最崇拜的人”,还有的说:“托夫勒是背后的中国网络发展之父”。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托夫勒先生喜形于色,简直难以言表。在座谈中,这位老先生大谈网络和IT,却绝口不提标准化问题,他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在《第三次浪潮》中对标…  相似文献   

8.
《经营者》2009,(23):26-26
入围理由:“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刘海涛的名字因为和物联网的联系而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通过十年的努力,技术推动我国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发起国和四大主导国之一,这在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中,中国已立潮头。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正是在三代中国企业家连续不断地递进成长中得以实现的前两代中国企业家都有很大提升潜能,特别是第二代,他们不应仅仅是承前启后者,其中有许多具备实力成长为第三代。面向末来,我们更需要诞生一批像米塔尔这样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第三代企业家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世界已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现象.第一次是二战后欧美产业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从欧美、日本转向四小龙、四小虎、南美,第三次是全球制造业转向中国.从2004年开始,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出现苗头.第四次转移中,高技术的产业化日益成为发展的重点,日益成为世界产业结构的主导.制造业正沿着由低附加值链条和部门向高附加值链条和部门的顺序持续地向低成本国家外移和外包.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家群体崛起的30年。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把中国的企业家分为三代:第一代集中在技工贸、制造业,代表人物柳传志、张瑞敏等;第二代集中在服务业与模式创新,代表人物陈天桥、江南春、马云等;第三代整合全球资源,代表人物在诞生中。他认为,第三代企业家应该更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在管理创新、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刚刚降下帷幕,堪称全球装备制造业"盛宴"的2012上海工博会,纵然在全球经济疲弱、发展遭遇瓶颈之际,却能逆势而动,取得"3+3+10"的不俗表现。即成交额3亿、意向3亿与10万之众的参观人次,这足以证明本届工博会,成功地掀起中国企业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工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振中国工业、提振人气,更有企业捷足先登地融入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赶潮者"。本期专题有关工博会的报道,意在引导企业的全球意识、率先融入全球工业革命的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2003,(2):45
“中国人才流动四方谈”热论第四次浪潮—— 最近,由中国青年报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人才流动四方谈”在北京举行,旨在对中国新一轮人才流动进行深入研讨。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从市场状况来看,中国的产品市场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受到冲击。但是,人才市场的竞争却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 到会的国企代表有来自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石  相似文献   

14.
赖来美  潘颖文  姜铸 《企业导报》2012,(16):140+195
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我国东部地区借助第三次转移浪潮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陕西省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尤为关键。本文针对陕西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进行SWOT分析,结合陕西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得出陕西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具有一定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快速进入全球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嘉伟  郑豫 《中国企业家》2005,(15):102-105
汽车厂商在中国采购的意向渐浓,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还需要本土企业在流程和质量控制、物流和供应链支持、IT和研发能力等方面改进从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崛起开始,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零部件生产部门从汽车制造商中剥离出去,行业整合和全球化的浪潮改变了整个竞争格局。零部件厂商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逐鹿,他们的制造基地遍布全球所有的重要市场。  相似文献   

16.
国际上对中国的四次争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了西方大国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个人电脑的普及应用形成了全球IT业的第一次产业浪潮;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在世界各地快速成长,由此而引发的电子商务不仅赋予了企业和个人全新的生存方式和商业方式,而且孕育了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故被称为IT业的第二次浪潮。在历次IT技术变革中,互联网也从本质和表象两方面更加深刻地改变着审计对象和环境,使审计对象隐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并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促使传统审计向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向发展。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从传统的事后审计与就地审计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底端徘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为主题推出长篇特别报道后,由全球最大的媒体集团——时代华纳主办第九届北京《财富》论坛再次将中国推至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使“中国世纪”的浪潮持续升温。这是中国第三次承办《财富》全球论坛,前两次的论坛——上海论坛讨论的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人很关注中国大国崛起的问题,本人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崛起,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衡量中国企业管理崛起的标准,则是中国企业普遍实现第四次管理革命。所谓第四次管理革命,即是指企业管理理论演变到第四阶段时的企业文化理论。自从1983年《企业文化》等经典著作介绍到我国,到现在已近30年了,但从目前中国的企业管理情况看,似乎离第四次革命界定的管理还很远。  相似文献   

20.
赵飞 《铁道财会》2004,(Z5):45-47
互联网的出现.是全球IT领域继PC机后的第二次产业浪潮,它带来了IT产业以及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它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深远的。首先,电子商务成为网络时代的商业方式和企业生存形式;其次,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运行,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三.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系统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形态如直接经济、网络经济等逐步形成。财务会计系统是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互联网使得财务会计系统的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