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杯海狮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晨汽车集团”)是2002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以汽车整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汽车后市场业务为主体,涉及新能源等行业。是我国汽车工业民族自主品牌的主力军,“金杯”是华晨汽车所拥有的两大自主品牌之一。金杯轻客产品市场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工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车业的繁荣.合资合作也好,自主研发也罢,不管是哪种方式,它们都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能否认合资合作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卓越作用,但特别要看到自主研发对中国汽车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10,(19):12-12
合资企业做自己品牌的出发点和早期中国汽车企业的模仿完全不同。他们可以利用外方相对陈旧的汽车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努力,以合资公司对产品质量以及市场趋势的把握,来推出合适的车型。我觉得,这或许可以看作中国汽车产业第二轮自主研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颖琦  徐悦 《会计之友》2008,(28):18-20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已日益重要。本文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原材料、制造、物流四大关键环节深入探讨了成本控制的方法,并通过对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研究了优化供应链等颇具特色的成本控制方案,并对相关方案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合资企业做自己品牌的出发点和早期中国汽车企业的模仿完全不同。他们可以利用外方相对陈旧的汽车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努力,以合资公司对产品质量以及市场趋势的把握,来推出合适的车型。我觉得,这或许可以看作中国汽车产业第二轮自主研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汽车自主品牌建设与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讨论的焦点.“中国汽车必须要发展自主品牌”已逐渐成为共识,国家也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但必须指出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也必然要经历一番长期艰苦的奋斗。影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的因素较多,本土研发人才、环境已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下面就是针对汽车自主品牌与研发、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6,(10):74-74
雷雨成和他的同济同捷不仅成为众多本土汽车企业搞自主研发的技术重镇,而且培养了大批汽车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8.
成立于1997年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目前已初步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型汽车企业,总资产近150亿元。2006年,奇瑞汽车销售乘用车30.5万辆,其中出口5.2万辆,位列全国销量第四位、出口第一位。奇瑞的成功源自其独特的自主创新体系与模式。  相似文献   

9.
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汽车工业建设自主品牌的"扛旗"者,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首先就自主品牌和自主品牌汽车给出了定义,然后以江淮汽车股份有限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首先阐述江淮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然后剖析其发展自主品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品牌知名度、研发投入、售后服务、产业链等方面为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价值链分工的深化和细化,零部件作为中间产品,对汽车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但形成规模化的企业数量较少,自主研发能力与整车相比差距较大。本文以2019-2022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二者的实证模型,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论证,得到以下结论:对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而言,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能产生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20年之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53年一汽奠基开始,中国汽车工业的前30年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发展的,这使得中国汽车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1983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选择了合资合作之路。但是,结果却是矫枉过正,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几乎失去了原有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没有成功的自主品牌。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都显示出了危机和对外资更大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新科技     
日本研发首台水燃料汽车,三星推出玉米材质滑盖手机,东芝推出全球最轻笔记本,我国自主研发煤制油项目将试产,惠普引领家用电脑新潮,苹果申请太阳能专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作为汽车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汽车结构轻量化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文章从新研发的轻量化材料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综述了汽车结构轻量化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汽车车身部件快速一步成形分析仿真商品化软件”,近日将正式投放全球汽车及相关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弯!这句话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如今,在汽车研发领域,世界汽车强国日本可谓走在前头,车企抱团进行大量的基础技术研发,共同分担成本,强化在全球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已日益重要。本文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原材料、制造、物流四大关键环节深入探讨了成本控制的方法,并通过对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研究了优化供应链等颇具特色的成本控制方案,并对相关方案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与国外品牌轿车相比,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面临技术和品牌这两个最突出的瓶颈,导致自主品牌轿车盈利空间小、盈利能力弱,自身良性发展面临巨大挑战。2006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推出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长安奔奔(下称奔奔),市场反响不错,但盈利性差且亏损。为控制亏损,长安汽车不得不控制奔奔产销规模,这极大地限制了长安汽车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为解决奔奔的效益问题,长安汽车成立了奔奔经济效益保障工作组,由总会计师挂帅,成员35人,涉及研发、财务、市场、销售、制造、质量等10个职能部门和工厂,由二级项目机构牵头,开展奔奔成本控制,管理、控制、实施和监督奔奔成本降低及相关工作。由此,长安汽车在面向成本设计法(Design For Cost,简称DFC)精细化成本管控方面迈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2012,(1):138-141
博世中国负责汽车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徐大全觉得,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从业者“不这样认认真真去做,十年以后还会说核心技术没掌握”  相似文献   

19.
当很多汽车企业还陶醉在合资合作带来的丰厚利润时,长安汽车率先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当众多企业实行设计项目外包,只有产权没有知识时,长安汽车构建起国内独一无二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全球24小时协同工作的研发体系;当国内企业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时,长安汽车首款混合动力轿车已经成功下线……在中国汽车行业,长安因其在自主品牌上的开拓进取,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标杆与对手。  相似文献   

20.
常冰 《经营者》2012,(12):52-52
中国现在的自主汽车设计水平,无论是新兴合资自主还是传统完全自主,却都已达到了“先进过剩”的程度。何以出此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