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立法质量不高,法律修改工作滞后等问题。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思路;抓紧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及资源回收利用的规定,抓紧修改有关的法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度、科技支撑制度、激励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政府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主体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企业和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制度主体。三者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者、引导者;企业在循环经济中扮演不参与、不配合甚至是反对者的角色;公众中的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扮演观望者或不配合者的角色。分析影响循环经济制度主体角色转换的根本因素,是实现后两者行为角色转变的前提。只有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即都是循环经济的支持者,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顺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注重以立法为先导使循环经济法制化,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约束生产消费行为,讲求对公众特别是儿童的环境教育,关注节约环保的基础工作以促进公众参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对辽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原则。本文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公众参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公众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芸 《商场现代化》2005,(29):159-160
公众参与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原则.本文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公众参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公众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鹤壁市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关责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法是指调整因循环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法律渊源,是指有关循环经济的各种法规所形成的体系.循环经济法应归类为经济法范畴,而不是环境法,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的主体范围应当包括一切从事生产、服务和消费活动的政府、企业和公众.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市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作用不清,国内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循环经济制度变迁中还存在路径依赖、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循环经济主体角色错位等问题。因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影响面大而深远,政府要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规则设计者、监督者,遵循可操作性、经济性、法治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基于市场、政府主导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关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和内容并未纳入到宪法、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中.虽然不少地方进行了循环经济立法,但是这些地方循环经济法规政策制度仍很粗糙,对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毕永田 《商场现代化》2008,(17):255-256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但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着技术、观念、法律等方面的难点。因此,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上述难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基本要素纳入国家制度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相关的利益均衡机制,建立现代"绿色科技"与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广泛开展绿色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仅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以往的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重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了对生态阈值的研究,重视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文章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的标准、标识、标志和认证制度;明确规定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制度;强化激励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商》2016,(15)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当中,怎样才能使立法更好地反映出其所调整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也对小群体的利益进行保护,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梳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同时也对公众和各个利益相关人提出了要求,就是需要积极地参与到立法活动中,充分地表达出本阶层的利益,即公众参与立法。本文阐述了公众参与立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美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制度,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立法制度的不足之处及其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煤炭城市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国家支持煤炭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一些煤炭城市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及制度不完善等。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修订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法制,强化政府责任;完善技术政策、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监督管理;通过立法,建立激励约束制度。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税收法律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引导消费,遏制污染,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税收法律制度已包括资源税类、商品税类、所得税。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类未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税收优惠政策亟待改进。对此,应调整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链条模式,税收立法部门应根据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特殊要求设计具体税制。  相似文献   

15.
汪丽霞 《华商》2008,(20):173-174
公众参与原则是民主主义理念在环境管理话动中的延伸,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民主法律制度。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在2006年的颁布,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虽然己初具规模,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根据,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公众参与原则。然而对照国外的相关环境立法,结合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尚需加以健全和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法有关公众参与原则规定的现状,论述了我国环境法有关公众参与原则规定的不足,提出了完善环境法公众参与原则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以博弈论的视角论证了具有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和公众等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是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利益博弈的根本解决之道的基础上,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试点地区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供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2):258-259
<正>法的变更与发展取决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变更与发展。由于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探索阶段,相应的制约了相关法制建设的进步。但是,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反思的产物,是一种先进的、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仅仅依靠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倡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构建服务业循环经济,必须树立"立法先行"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为服务业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8.
韩璀珺 《商》2014,(48):181-1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2002年正式颁布实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起步较晚,并且实践中的运用也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严格,这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息息相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现实中往往有所冲撞,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进行衡量。《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实践中的问题也因此而产生,现实中存在着为了经济发展而无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做法,而我国时公众参与的规定并不完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阈值的研究、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相似文献   

20.
叶明  汪洋 《价格月刊》2008,(2):54-57
日本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法治化,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循环经济法的缺失,使相关管理部门难以运用权威的法律手段保障和引导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简介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指出构建循环经济法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激励支持等环节的特有法律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