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雷 《首都经济》2008,(4):36-37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应比比2005年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根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时政     
《中国老区建设》2008,(5):62-62
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18日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N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达到94%,只有6%的能源供应依赖进口。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上不应把原油价格上涨或能源的短缺归罪于中国能源的增长;世界也完全不必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反应过度。  相似文献   

7.
全球能源开发利用转型已到关键时期,我国尤为紧迫。1990年以来,我国绿色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9.85%,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90年的4%上升到2012年的8%,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长尤为迅速,2012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绿色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4%。我国是绿色能源第一大国,但距离绿色能源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态势鉴于传统化石能源大量使用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人类必须实现能源开发利用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与中国类似,煤炭在澳大利亚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2004年度(2003.7.1--2004.6.30)澳大利亚能源生产及消费见下表]。澳大利亚是一个能源净输出国,国内能源消费只占其能源生产总量(铀除外)的48%,其他52%均用于出口,主要出口产品为黑煤和液化天然气。随着国际市场能源类产品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发改委高调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斥资2万亿发展新能源 9月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获得通过的前提下,国家发改委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能源消费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开放导报》2005,(6):40-4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在现阶段呈现逆转趋势,即石油消费的比重下降,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受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未来10年中国环境将持续恶化,因而建设节约型社会显得更为迫切。建立节约型社会,相对于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更为重要;在生产方面,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在各种资源中,最应该节约的是土地和水,因为不可贸易的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要警惕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歧途。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天然气市场发展开拓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优质、高效、污染少的理想生态能源,已被社会广泛认同,而在江苏省的能源消费比重仅为l%左右。江苏省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其境内能源资源匮乏,主要消耗煤炭为主,能源结构极不合理。江苏省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省份,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大;与此同时,2012年将气化江苏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切实掌握江苏省天然气市场现状、需求及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12.
核能与天然气: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能源消费中的重大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而且还将损害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现有的能源发展战略与规划以中国"富煤、少油、缺气"为理由,没有充分意识到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迫切性。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国必须在努力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同时,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比重、适当提高石油与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其重心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与核能的消费比重。从长远看,中国能源消费的重心应该是核能和天然气,其他能源消费只能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能源消费中的重大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而且还将损害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现有的能源发展战略与规划以中国"富煤、少油、缺气"为理由,没有充分意识到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迫切性。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国必须在努力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同时,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比重、适当提高石油与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其重心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与核能的消费比重。从长远看,中国能源消费的重心应该是核能和天然气,其他能源消费只能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能效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差距较大。原因在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二次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高,能耗高;循环经济效率较低,节能减排政策落地力度小,缺乏价格约束机制;以现价汇率计算的GDP使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被低估等。应大力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和比重,发展智能电网与局域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改善制造业结构,切实提高能效;以绿色发展提高能效,注重发展氢能制造、CCUS技术等;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潜力转化为实际升值;完善能效制度建设,提高用电梯度价格,以更好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而同期GDP年均增长达到9.7%。基本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经济总量翻两番。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中国能源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多年来,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一般维持在70%~75%左右,远远高于国际平均的水平。同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中国煤炭总体上呈北煤南运的格局,大量煤炭需要铁路运输,加速了铁路运力的紧张。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支持,但是目前能源供应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成为了煤炭进口国,预计未来我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同时,我国的常规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极大,这对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污染少,而且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利用可再生能源补充或替代常规能源,可以缓解能源紧缺、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产业》2006,(2):87-87
韩国计划在2006年增加对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支出,以此来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这部分能源的份额到2011年占到其全部能源消费的5%。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3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3.4%。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倍。但近年来美国的节能取得了很大成效。从1973年到2000年,美国的GDP增长了126%,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仅增加30%。按照1996年美元计算,美国2002年生产一个单位GDP所耗能源仅为1970年的46%,节约了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能源储备特点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是维护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投入。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价格手段促进煤炭增产和企业发展。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张建华:到2020 年我国单位GDP 碳排放将在2005 年基础上减少40% 至45%,按照目前能源结构不变的状况,2020 年煤电在全国发电量中的比重仍会占到60% 以上( 目前约占近80%)。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必要逐步改变目前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发展绿色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