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公正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立足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入研究先秦儒家公正观,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维度对儒家公正思想进行批判、继承、改造、转型与超越,以完善和丰富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结构与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归纳韦伯的论述,可以认为近代法治主要由三种要素构成形式理性的法律、官僚制和守法精神.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法治,原因在于儒家伦理不能培育出这些要素.然而,儒家伦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救治法治社会可能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又对它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概括。他将中国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使古老的中国民族文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带有了时代气息,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在现今全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及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方"人本主义"精神谈起,交代了"人本主义"观念的历史背景,并具体论述了其演变过程,即人本主义的精神底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罗马法的复兴与人本主义法学,揭示了自由主义法学的传统与人本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最后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对我国现代法治进行了反思,揭露了司法领域中存在的反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在人类法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传统法律思想中的儒家法律思想,以其"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思想的整个过程中,它不但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更深刻地体现于法律制度当中,同时对我国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建设带来了诸多研究命题。本文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伦理法、道德法、家族宗法为出发点,就儒家法律思想对当代法制建设的思想构建做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法律新闻专业应培养出众多信仰法治、推崇法治、追求法治和捍卫法治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通过公共传播媒介以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宣扬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是法律新闻专业崇高而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实践中,批判继承和弘扬了儒家伦理道德至今仍闪烁着东方智慧之光的精华,并赋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意。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了清晰的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包含着生态文明的历史观、科学观、民生观和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的系列重要论述,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以及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之基础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确立学生工作法治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对有关法律规范进行分类简述后,提出了学生工作法制观的基本要求。作者认为,学生工作法治观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人才也相应提出新的“四有”要求。在这一时斯的主流育才观中 ,经济人才受到空前的重视 ,人们重新审视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 ,赋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新的内容。邓小平的育才观是毛泽东育才观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与毛泽东时期相比 ,邓小平时期的主流育才观更多了与时俱进、融身世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些偏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现象。本文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教学观、教师观等方面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希望引发对我国教育的反思从而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它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文化的催化和诱导。而我国传统的法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诸多悖离:传统的君权至上的人治观与法律至上观念相悖离;传统的权力本位意识与现代权利核心观念相悖离;传统的伦理取向与现代法律价值相悖离;传统的等级特权意识与现代平等观念相悖离;传统的畏法厌讼、惧法耻讼意识与现代法治的诉讼观念相悖离。因而,扬弃传统法观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的、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比德观是我国先秦儒家创立的自然美观。它的形成有赖于殷周文化转型,对《诗经》比兴手法亦有所继承。比德观创立后,对我国文学创作与民俗工艺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治、人治一起被视为儒家法律传统的三个基本特征。德治思想对于当代的法治建设,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何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而又不陷入传统的窠臼,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考验着人们的胆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但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决不是回复到儒家"德治"的老路上,也决不是要让儒家泛道德主义思想四处张扬。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一、立论基础不同中国哲学史上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究其根底,是与人生本质相联系的。孔子讲人性是相似的。孟子继承孔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即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本性。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但由于一些人被物欲所蔽,丧失了善性,这就需要不断修身养性。"求其放心",即可恢复善性,这就是传统德治理论的人性论根据,这一理论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势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的科技观是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科技人才为依托和科技制度为保障的全面的科技观体系,既是对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江泽民科技观的来源、内涵和特点等方面,对江泽民的科技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出发,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法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成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强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普法教育、发展法律服务业等;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代。  相似文献   

20.
满族在统一蒙古族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本文结合蒙古族继承制度的传统特点,对清代蒙古族的继承法律,从财产继承和职爵继承两个方面作了论述;并就清代蒙古族继承立法的特点作了法理学的探讨。分析这一法律现象对我们今后在法制改革中如何借鉴法律传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