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湖南省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结构的演变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极为显著。本文从时空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在时间上演进迅速;空间上圈层结构明显;工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改善。在变动机制上,政策、决策因素,资金的积累以及城市的扩散等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丰富资源,提高结构层次,加强规划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以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优化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应该从国有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资本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国有经济总量的区间定为17%~32%;第二,按照市场失灵决定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产业范围;第三,国有经济规模定位要体现大公司和大集团发展战略,加强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调整,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第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定位于按照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结合,选择适合国有企业特征和使命的国家投资比例.以决定是国家独资、国家控股还是国家参股.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存在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明显局限性,能源供应范围的不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章通过中国能源生产、消费和平均运距刻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和供应空间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了巨大的增长和扩展;第二,能源供应空间的扩展过程不仅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结果,更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产物,其中煤炭绝对主导地位的下降和石油及天然气作用的提升在全国和区域均得到很好的印证;第三,在资源泉赋和经济发展二者共同作用下,国家能源供需格局变得更加清晰.为了满足东部地区能源输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输出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尤以西部地区能源输出地位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以来中国外贸商品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谢晓霞 《经济管理》2005,(21):66-70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优势和差距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地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区位优势,差距和问题主要是:外源经济活跃.内源经济乏力;附加价值低;外贸依存度,高,风险大;“工荒”困扰。文章最后指出,产业升级是珠江三角洲面临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每次演变都对中国贸易和投资产生了不同影响。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外汇交易费用、博弈参与者进行的博弈、意识形态是影响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的因素。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如国家对汇率的干预、中国外汇管理法规“位卑权重”。另外,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具有强制性、渐进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是必需的,未来将呈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意愿结售制等趋势。  相似文献   

9.
程玉鸿  黄顺魁 《经济地理》2011,31(10):1592-1598
通过以1979年为标准价的广东省各市真实人均GDP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发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发凸显。在时间维度上,广东省经济不平衡经历快速扩张→波动扩张→收缩调整→相对稳定四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广东省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珠三角地区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所导致,极化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经济发展难以赶上珠三角地区。空间集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路径依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军 《江南论坛》2009,(11):15-17
回顾上海与长三角关系的演变,可以发现上海今天的地位是一次历史性的回归。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和远东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要素向上海集中。然而,在漫长的计划时期,上海虽然加强了举足轻重的工业地位,但却未对长三角构成多少联动效应。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沉重的体制负担和滞后的政策倾斜一度使得上海成为拖累整个长三角的负担,以致在长三角概念重提之时,江浙不少人发出疑问: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玉鸿  许学强 《经济地理》2003,23(5):671-676,680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此过程中,各县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中心城市的区域地位必然发生变化。文章首先总体上考察了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然后,在对珠江三角洲各县市不同时段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县市经济实力在对应时段比较排序的分析,宏观上揭示了珠三角城镇经济空间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区域地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玉鸿  许学强 《经济地理》2007,27(3):418-42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格局的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在国家经济战略框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热点问题。而城市间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前提之一。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分析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各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为各城市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为城市群制定产业协调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经济地理》2011,31(3):404-408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章喜  徐通 《经济地理》2011,31(11):1822-1827,1839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运行效率,本文依据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珠三角城市群战略实施的整体效率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结构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珠三角城市群战略的不间断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结构运行效率持续有效,且结构运行效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效区域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黄伟雄 《经济地理》2002,22(3):335-338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特点:根据区域发展理论指出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可借鉴的城乡布局模式,提高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应用采取环形珠链状城市带模式;并对珠三角发展局的三大主环轴线,三小辅环线的九大放射轴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马学广  王爱民 《经济地理》2011,31(5):773-780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全球金融危机和产业与劳动力双转型背景下,珠三角转型社区的物业依赖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这种本质上以土地租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在新的经营管理变革、政策制度转型和土地利用结构重组上寻求突破。珠三角转型社区物业依赖型经济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物业租赁为主要收入来源、福利性和事务性支出为主、物业产权薄弱和原村民对集体经济依赖强化的特点,存在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以及塑造这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多种因素和根源。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问题,提出应对物业依赖型经济的社区管理、经济发展方向、土地管理政策和空间规划等事宜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下进行优化,以推动转型社区物业依赖型经济向投资型实业经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SSM模型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份额有所提高,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替主导;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凭借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较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竞争力强,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政策导向影响、要素价格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英明 《经济地理》2006,26(3):387-390
产业空间集聚所获取的集聚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定位的重要因素。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获取的专业化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集聚经济结构,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偏离经济结构,产业的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影响到地区产业的增长。依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具体数据,构建增长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对城市群产业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改革开放后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但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高层次合作的前景和方向在于:基础设施的配合与协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两地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咨询和信息业的合作;加强澳门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珠江三角洲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后劲,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闫小培  林耿  普军  周锐波 《经济地理》2007,27(6):972-976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统称为大珠江三角洲)利用“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模式,形成了外向依赖型明显、以轻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生产体系,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近年来,这种生产体系在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却存在着生产效益低下、产业升级乏力、国际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该生产体系主要由产品生产环节构成,进行着相对简单的生产活动,缺乏产业创新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因此,大珠江三角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调整和完善地区的生产体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合作的层次;另外,通过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方式的改革,构筑高效的分工合作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