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新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生产全球化为美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巨额资本输出和流入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够强等基本国情,需要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经济便于化作为全球资源跨国界流动和配置的过程,为我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技术,有利于我国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成为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创新形式,这是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市场对经济全球化产品障碍,经济以一体化方式克服市场障碍。它采取企业一体化和地区一体化两种形式为经济全球化扩张开辟道路。地区、大区直至全球一体化是其宏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难题。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发端于美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武汉应抓住新经济带来的机遇,利用自己的优势并解决好制约武汉发展新经济的因素,实现民富市强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5.
回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市场原生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在动力。市场的原生力量来自于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它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技术进步提供了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和动力;制度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内生变量和最主要的制度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西部低层次,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努力实现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到劳动·技术密集型、劳动,知识密集型转换,加大开放力度、开发人力资源、争取倾斜性产业政策等是实现西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科技创新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分析,从理论方面探讨产业聚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指数和熵权法分别对产业聚集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空间依赖性,由此引入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聚集和科技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得出:产业聚集通过毗邻经济、规模经济以及聚集经济等方式带动生产效率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双重压力"下,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动力;产业聚集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共同助推经济增长,对于有效改善我国经济以往"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创新形式,这是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市场对经济全球化产生障碍,经济以一体化方式克服市场障碍。它采取企业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两种形式为经济全球化扩张开辟道路。地区,大区直至全球一体化是其宏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度创新既开辟了道路又带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必须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与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它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行情的变化,趋利避害,切实从国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效的经济安全保障措施,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全球化面前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社会关系大变动的关键时期,处于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迅速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大国之间的角逐,也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上遭遇阻力,受国内外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确定和政策选择,既要参照国际经验,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又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一条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的少数国家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机遇,它也有挑战。正确认识这些挑战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的崛起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全球化的认识和接纳、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反观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化进程和发展中国家“GDP”神话的破灭,建构在信任、互惠、规范、网络之上的社会资本这一分析工具出现在知识界的视域。社会资本这一新的发展思维意义重大。社会资本具有特定的概念和功用,其创造有赖于“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壮大。而社会资本的研究必须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近几年我国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并未得到金融的充分支持,其具体表现是,金融支持总量上具有从属性、支持结构上具有内源性以及支持方式上具有自筹性。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金融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全新的思路,即要选准新支点、创造新模式、重构新体系、推出新品种、抢占新市场。  相似文献   

16.
樊纲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在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经济的全球化、全球的市场化、新技术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发展中国自己的现实竞争力。中国应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和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既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又要尽可能发挥制造业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实现科技大国与世界工厂的融合。而中国整体的发展,还应通过体制改革、资本流动、人口流动等来缩小地区间差距。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性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尽管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不可能是“西方化”、“美国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是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入这一进程的目的是利用市场经济,为本国经济发展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就范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性必须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作出制度性的分析,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使社会主义者理直气壮地坚持欢迎经济全球化、顺应经济全球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投资自由化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广东51个山区县工业总产值增幅首次超过全省和珠三角地区,成为县域经济成功启步的信号。然而,广东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受制于诸多瓶颈,如资金不足、土地资源有限、工业基础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进一步发展广东县域经济应该大力加强专业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调整财政政策,增强县域财政自给能力,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减少县域资金外流,提升县域融资能力,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