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蕴含了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配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等理论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格局历经了大区协作、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中西东北四大版块、多极发展的变迁。多极经济格局更能体现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区域发展差异,且已然成为区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多极经济格局却加剧了经济竞争。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以外带内的经济走廊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以强化区域协作、弱化区域竞争。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劳动分工逐渐演进到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层次,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内容。长三角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但在行政区经济的引导下依然存在着商务成本竞争之类的违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该文从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论述了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一般规律,从长三角区域分工发展的阶段判读出长三角各区域未来劳动空间分工的一般定位。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条件、生产部门与地域结构特点以及生产的地域体系。所研究的区域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洲、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省、一个县。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区内发展条件的经济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特点;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生产地域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分;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等。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大多结合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划、流域开发、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经济区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每个经济区都是客观存在的拥有一定的由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地域范围和相对独立的生产地域单元。经济区划不是简单的划区分界,而是要明确各个经济区在全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地位、专业化发展方向、区域经济结构、各个经济中心的规模及其生产力布局,因此,经济区的划分并不是可以任意的,而应遵循一  相似文献   

5.
朱传耿 《经济师》2003,(5):27-28
在新技术革命、市场经济潮流、国际性组织和各国政府的直接推动下 ,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潮流异常活跃。这不仅引导全球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 ,而且推动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内容与方法等的革新 ,即促进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影响空间布局的新因素、全球区位论、空间布局新模式、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运动规律、报酬递增与空间集聚、区域增长与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产业的升级和重组以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1]。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突破区域的界限,使得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已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总是推动着城市群经济发展[2]。城市群是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基础上的地域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学     
《经济师》2001,(7)
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以及实现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方法、手段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它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方案 ,而且为区域经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如地区能源模型、交通模型、人口模型以及地区经济增长模型 ) ,并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运算、求解。区域经济学是在 50年代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 ,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从生产力布局学中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40多年…  相似文献   

8.
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扩散运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军 《经济地理》2002,22(5):574-578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起的空间转移效率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空间系统的地域劳动分工和生产组合方式,进而导致初始空间系统的扩散规律和扩散结构发生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中,空间经济关联单元之间的生产要素速度加快,“即时生产”方式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组合的重要因素。同时,空间传递效率也将成为决定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空间扩散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形态的实证描述来阐释经济系统进行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发展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大庆 《经济地理》2006,26(1):173-176
从分析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劣势与优势着手,以地域分异规律与劳动地域分工、Lundgren旅游模式、区位理论中的距离衰减法则、博弈论等理论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指导,探讨了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最后给出了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湘满  常奇 《生产力研究》2003,(4):29-30,116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内生性的专业化分工与交易效率等理论推导城际分工的条件 ,构造出城际分工演进分阶段模型 ,并分析论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建立合理的地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重大意义。由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结论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下的六大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并据此提出一套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同时,应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内蒙古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模型,选取内蒙古27个产业部门进行研究,筛选出了最能带动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大类主导产业,为政府投资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利数据构建技术专业化衡量指标,测度2001-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技术专业化系数,展现专业化模式的区域差异以及变动规律,并利用门限面板模型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技术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技术分工系数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并出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只有少数地区能在高新技术和高机会技术领域实现专业化,大部分地区仅在自身优势产业所对应的技术领域实现专业化;技术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创新能力较低时,技术分工将促进经济增长,而当创新能力较高时,技术分工的作用不显著,且不同领域专业化会产生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闽台资源与产业互动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现有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化闽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资源与产业互动条件,阐述了闽台区域经济的现实差异,提出了推进闽台区域经济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考,以期继续加强和深化闽台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一、商业促成了经济区的形成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劳动地域分工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商品交换为前提条件的。人类社会生产第一次大分工,创造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第二次大分工,各种生产劳动日益专门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劳动地域分工,它使生产和消费不完全在同一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产销出现矛盾,商品交换得到发展,打破了以往的自给自足,冲破了地方市场的界限,社会生产各部门和各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空前加深了,于是有可能出现具有严格地域分工的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第三次大分工,商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专门行业。商品流通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以后,就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过程,一方面它与各经济部门有密切联系并依赖于周围经济条件而存在,另方面又必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而发展着,同时又反作用于生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具有决定性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分工的深化,在需求、供给和技术因素的作用下,具有短链或断链形态的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延伸,以分享分工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延伸遵循先内后外的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和技术路径进行.延伸后的农业产业链是农村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市场延伸区域空间的展现,它延展于城市、城郊和农村3个区域单元,其中,郊区的涉农加工业与农业物流业环节是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关键环节.新型的农业产业链将沟通城乡两个地域、链接三次产业,能较好地打破城乡两套封闭体系独自运行局面,加强三次产业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区域发展规划( R D 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本文将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大协调全息经济运行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三大理论对区域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海舰 《经济纵横》1992,(2):28-31,34
<正> 区际经济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高低.因此,区际经济分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区际经济分工的概念界定劳动地域分工,又名生产地域分工、经济地域分工和地理分工等概念,虽然提法不同,某些含义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几种提法都涉及到经济活动"空间"分工的问题.由于"空间"分工具有伸缩性大的特点,根据它所包括的范围大小,"空间"分工  相似文献   

18.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带动下,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通过对近10多年来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功能识别与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地域功能格局变动机制与区域政策4个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需求,目前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在基础研究、综合地理区划实践以及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域功能生长发育驱动机制的集成分析、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与时空过程规律研究、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地域功能空间尺度转换与综合地理区划、空间规划与现代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民族地区内按照地缘关系(如地域、流域等)、经济依存度、商品及要素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经济组合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超常战略的实施,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分工与要素流动,民族区域经济文化战略,推动了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亦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选择适宜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何俊峰 《经济师》2008,(4):35-36
文章从分工理论的历史发展入手,分别论述了各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对其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在回顾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原理.在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路径;利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思想。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内的各种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