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民是一个现代概念,是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更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我们要建立的现代化社会,本质上就是公民社会。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
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公民的需求息息相关.二战后,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附属品——非商品化的发展,出现了公民的社会权利意识,统治者集团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承认公民的社会权利,强化国家的福利功能,最终形成福利国家.但随着福利国家出现危机,后社会权利理论的出现,从强调公民个人的社会权利意识到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福利国家开始向有条件和工作取向的福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权利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一定法律规范享有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条件和机会,具有丰富的内容,如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权益保障权,等等。政治权利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公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各项权利。政治权利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参与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  相似文献   

4.
权利与义务既是政洽学的范畴,又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在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问题上,过去确实存在过忽视个人权益的倾向。现在,我们应当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切实保障人民按照宪法规定享受应有的权利。但从道德意义上说,公民尽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所以尽义务又重于权益。一个人为大众争正当的权益是正义的道德行为。如果专为个人争权益,社会的道德评价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5.
吴瑟 《时代经贸》2012,(2):41-41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其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权利,维护个体利益,履行应尽的义务,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主动监督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情况。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水平仍然不高,这无疑制约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毋庸置疑,公民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培育公民意识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育、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内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消费外部性现象比较普遍。从法学视角看,消费外部性体现为消费者基于消费而给消费者本人以外的对象造成的权利的侵害、利益的减损现象,主要表现为消费的环境外部性。从国外来看,环境权立法与司法的实践可以解决消费的部分外部性。我国消费外部性经济法解决具有其理论基础,具体可以通过法律赋予公民环境权利以及施加公民环境义务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离开法律而生活,因为法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正如西方法律谚语所说:立法者不是创设法律,而是发现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来自于生活。生活里人们无时不刻地在为自己和他人创设权利与设置义务,从而生成各种民事法律关系。但是,权利与义务不会无休无止地存在,当一方信守承诺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另一方亦不能"躺在权利的床上酣眠"。不论是权利还是义务,都会有消亡的时刻,即一个时间限制,法律中叫做时效。为此,对中国公民哪些权利会受到时效的限制及该受多长时间的限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很难构建高素质的法治国家,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法治意识不只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所期望的规则,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所形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维护个人的权利。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必须从我国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的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然。从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展开分析,给出了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最后提出了法律支持道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宪政:现代税制之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光 《现代财经》2005,25(1):3-13
宪法是税收法律之源,是反映人民共同意志的民主立法,也是保障纳税人利益不受侵犯的自由之法,宪政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构架是决定我国未来税制改革方向的根本性因素;宪法所伸张的正义、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在各种税收专门法中必须得到充分和准确的体现。确立保障生存权、有支付能力、公平税负、量力负担和便利等符合宪法原理的税收原则或总政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现代税收应是从纳税者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角度构造的概念,即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人,以履行纳税义务作为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为前提,依照遵从宪法所制定的税收法律为依据,承担物质性的给付义务,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础,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规范,但公民意识的缺失却阻碍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公民意识结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对现代法治国家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培育我国公民意识的具体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古希腊政治文化形成以来,公民身份概念就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而当代有关公民身份和民主的理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及以后.从政治哲学和宪法的角度来看,公民身份通常被看作是个体与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权利和义务的组合.公民身份是自由与民主在国家的框架内的巧妙的结合.在公民社会中,自由与民主转化为自由权利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3.
郑戈 《开放时代》2012,(9):95-103
乞讨问题最近在我国引发了新的讨论,触发点是许多城市新近采取的限制乞讨者活动范围的措施,比如在天桥下修建令人无法驻足的尖锐水泥结构,将车站附近的公共座椅用围栏圈起等.这些以维护市容、强化治安、便利市政管理为出发点的举措,忽略了乞讨者作为公民的权利.本文从我国宪法的共和主义立场出发,首先探讨了国家对乞讨公民所负有的积极义务,这种义务包括让乞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以政治哲学和法律上的信托概念为框架,探讨了落实公民权之财产维度的可能安排;最后以其他公民面对乞讨者时的伦理选择为着眼点,分析了作为共和国公民对自己的同胞所负有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12)
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义务。从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看,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利被忽视。对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进行法律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存在立法模糊的问题;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利背后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体现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体权利与国家责任不平衡;在立法上明确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家庭责任、监管民办学前教育、政府主体责任、财政供给制度等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并非是私人所有权的衍生物,而是具有本质区别的财产权制度。权利束理论将排除权作为私人所有权的核心,反之,对于自然资源这样的公共财产,国家承担着保护公众不被排除的义务。公众接近成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定义特征,其核心内涵在于:它是一项可强制执行的法律权利、毗邻居民的接近权受到更高的保护以及对公众接近的限制应有利于实现公民的实质性平等。公众接近特征能够确保社会成员共享自然资源,实现政治共同体内部对于公民身份平等的民主性期望。  相似文献   

16.
培育公民伦理精神,不仅是解决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矛盾冲突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转型期,我国公民伦理精神生长亮点主要表征为公民主体意识得以张扬,公民责任意识得以觉醒。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诚信意识和催生我国公民公平正义精神,以此推动我国公民伦理精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张国权 《经济师》2009,(6):56-58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制度,把握好防卫的尺度,对公民权益的维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探讨.并对其完善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小标的额民事案件不断出现,其中,"一元官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随意侵犯他人权利现象的发生,是公民法律和权利意识高涨的体现.但这类诉讼引起的争议,法律界仍认识不一.由于"一元官司"受理旨低廉,诉讼门槛较低,其中不乏有人以打"一元官司"为借口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但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一元官司",经济价值虽小,却也有一定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催生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理念.县区级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实现.然而,权力与义务具有两面性,执政为人民,就会造福人民;执政为自己,也会害人害己.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党政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本文基于“县区级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党政干部权力与义务的思考”,针对党政干部重权轻责提出质疑并提出治理对策:一是要转变党政干部权力观念,正确认识手中权利与义务的界限与范围,不折不扣地弘扬权利与义务的正能量;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淡化权力至上,唯我独尊的官僚主义作风;三是要建立健全法律和与之相配套的纪检监察机制,做到权力与义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奖惩分明,让权力和义务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关系应该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被授权与授权的关系、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及以政民良性沟通为特征的合作性伙伴关系。但在实践中,两者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从社会、公民与政府这三个不同层面努力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