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连续大幅度增长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粮食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个大问题。粮食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79年,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1.93倍。然而,在艰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处于徘徊波动的局面,但粮食消费量却增长较快,使粮食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拟对我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研究探讨.一、历史回顾与现状剖析(一)从生产方面看:我省粮食生产经历了波动增长,超常规增长和停滞与徘徊三个阶段.1、波动性增长阶段(1949—1978).由于受社会经济、宏观政策、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国至1978年的29年间我省粮食生产呈现波动性增长.1953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1959年至1962年在900至1000万吨内徘徊,以后各年有增有减,至1973年踏上2000万吨台阶,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00.65万吨,比1949年增长2.2倍,粮食累计增加1652.15万吨,年均增加57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14公斤,比1949年增加201公斤.这阶段粮食总量虽有所增加,但粮食压力未能得到根本缓解,粮食短缺与基本自给现象相互交替.2、超常规逐年增长阶段(1979—198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给粮食生产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促使粮食生产潜能快速释放.1983年粮食总产突破3000万吨,1984 年又攀上增长曲线的顶峰,达到3353.6万吨,比1978年增长39.7%,六年里累计增产952.95万吨,年?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晓梅 《经济地理》2001,21(6):727-730
本文根据山东省自50年代以来的有关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和间接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单产的提高和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说的直接动力,其中小麦,玉米的单产与种植比例对山东省粮食总量变化贡献率最大。(2)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自然灾害是引起粮食总产量变化的间接因素,其中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总产量减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995年,吉林省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实现,经济运行态势按年初确定的方向发展,但仍未实现"软着陆"的目标,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不少,正确分析评价去年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对安排今年工作,保证"九五"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一、正确客观地认识去年经济发展形势第一,粮食生产稳定在200亿kg阶段性水平,但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去年吉林省东涝西旱,局部遭灾比较严重,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但由于全省狠抓农业不放松,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上全省各界奋力抗灾自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农村经济保持了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仍可达到200亿kg以上。大灾之年,粮食产量仍保持了较高水平。但总体上看,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是吉林省农业的主体,而农业又是吉林省经济的基础。因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振兴吉林省经济的重要措施。本文将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论述吉林省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 198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1984年,棉花总产量接近1988年,其它农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其主要问题是:农业投入逐年减少,基础设施失修,抗灾能力减退、粮食、棉花总产量几年徘徊,人均占有量逐年减少。这种状况不及时扭转,其它产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不仅整个国民经济难以走出困境,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带着上述问题,我采访了山西省农业银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王志骏同  相似文献   

7.
段国廷 《经济问题》1989,(11):39-42
一、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城市的粮食生产呈现出发展势头。1984年,总产量达到13.4亿斤,比1978年增长33.5%,上了一个台阶,但接着出现了连续四年的徘徊,除1985年特殊干旱外,其余三年都在11—12亿斤之间,没有突破12亿斤。与此同时,粮食消费量不增长。1938年与1984年相比,全市人口增加5.1万,增加粮食消费2000多万斤;肉类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促使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特别是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8146亿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85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比1984年减产了500多亿斤,以后几年,粮食生产出现徘徊。粮食生产和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已稳定在22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其中玉米产量稳定在175亿公斤左右。近年来,随着全国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沿海省份加快了粮食生产的发展,自我平衡能力不断提高,对我省粮食的需求尤其是对玉米的需求逐年减少,造成我省粮食销售不畅、农民增收滞缓、地方财政负担沉重。 为解决我省粮食销售不畅,农民增收滞缓等问题,1999年9月28日,朱镕基总理主持会议,听取吉林省关于粮食工作情况汇报,并形成会议纪要。会议认为:目前我国粮食产销上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强农重农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突出工业拉动、项目带动、城乡互动、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一、2005年农民增收形势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增长7%以上。从收入来源结构分析,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大幅度增加。今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7亿公斤,同时主要农产品价格总体看高于去年,农民在种植业上的收入高于去年。今年畜禽产品价格前高后低。进入十月份以后,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养殖…  相似文献   

11.
一、五岔路村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5年以来,该村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粮食产量在1985年创造了108.12万千克的历史最高产量之后,1986年便迅速下降到 101.09万千克。1987年和 1988年粮食产量虽然相继回升到了105.46万千克和102.18万千克,但没有超过1985年的水平。1988年的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 32800千克,下降了 3.11%。从1980年到1985年,粮食产量以14.76%的平均速度增长。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该村农业生产存在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有利因素。一个是这几年自然灾害少。1980年到1985年,该村自然灾害面积为370亩,成灾面积为140亩;二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8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 209千克,1985年提高到213千克,提高了1.1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38%。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继续夯实粮食生产,是吉林省未来农业发展的正确取向.目前,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成比例,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在提出吉林省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瓶颈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瓶颈的对策建议,试图为吉林省推进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农村经济形势问题"八五"期间,吉林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之势已经出现,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全党全社会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农产品有效供给明显增加,粮食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5年平均总产达到193.25亿公斤,比"七五"增长18.4%,其中有两年产量超过200亿公斤。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畜牧业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34.3%;多种经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使吉林省跃上全国农业大省的行列,如何继续发展,应当找准新的增长点。从吉林省的具体情况分析,必须在保证粮食总产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精品农业经济,这样与国与省与民都有利。现在就此谈点想法。一、精品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事物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精,农业也不例外。当它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既要继续在数量上增长,又要向精度发展,在质量上要有新水平。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从几个方面可以说明这点:一是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开发精品农业生产。吉林省近10年来的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出口及粮食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在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县排序中,吉林省就占10个,前3名均是吉林的,前10名中占6个。但在全国农业总产值百强县市排序中,吉林省仅有2个,而且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经济前沿》2003,(4):84
2002年,南山区农业水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林渔业局和市水务局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区农业水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该区农业水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1、荔枝生产喜获大丰收。荔枝是该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是荔枝生产的大年,加上风调雨顺,该局指导果农加强管理,因此,全区荔枝喜获大丰收,总产量3500吨,比去年实际增长6.8倍,创下了该区荔枝产量的历史新高,总产值达1540万元,比2001年增长42.6%。  相似文献   

17.
l958年我国粮食、棉花大丰收,不仅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伟大胜利,而且也是马列主义理论战线上的伟大胜利。长期以来,大家习惯于一种想法,认为农业产量,尤其是它的单位面积产量,每年平均只能以百分之几的速度增长。但是1955年的粮食和棉花的总产量都比1957年增产一倍,单位面积产量也比1957年增加了一倍左右。我们说这是马列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首先因为这样空前未有的农业增产速度最有  相似文献   

18.
《经济纵横》1998,(7):4-8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讨吉林省传世公司、吉林省经团联课题组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粮食供求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改革和实施农业的各项政策包括农产品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19...  相似文献   

19.
A 去年广东经济过热的势头得到控制,经济增速减缓。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指标总量仍居全国前列,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5300亿元(当年价),按90年不变价计3533亿元,比94年增长15%,比上年增速下调4个百分点。 2、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大灾之年夺得好收成。粮食生产继连续三年减产之后,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793.2万吨,比上年增产  相似文献   

20.
<正>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增长幅度大的年份,将会导致下一年工业生产的更大幅度增长。反之亦然。尽管今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所占比重渐趋缩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至今,已有14年,其间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有7年分别达3200万吨和3300万吨以上,1984─198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6年超过千斤。1992年粮食总产量3320.5万吨,棉花52.7万吨,肉类221.7万吨,禽蛋111.7万吨,水产134.7万吨,蔬菜1900万吨,除粮棉外,分别比1978年增长2、2、3、4倍。与此同时干鲜果生产量也成倍增长。1992年人均食物占有量,粮、肉、蛋、奶、鱼类、蔬菜及水果分别达到491公斤、33公斤、16公斤、1.7公斤、19公斤、281公斤和8.3公斤。目前我省农副产品生产量已基本达到2000年的食物消费结构标准。 由于农业的稳定增长,使得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992年农业产值672亿元。乡镇企业2463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含建筑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4%,上升到1992年的44.4%。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0.3%,下降到199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