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张永佳  潘雪峰 《魅力中国》2013,(29):239-239
“三农问题”关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之新型农民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李琼 《北方经济》2012,(7):104-105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作用甚大。鉴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韩禹 《理论观察》2013,(7):88-9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应该承担农民群众利益的表达功能;农村社会利益的整合功能;影响与引导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组织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功能,既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水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十二五”规划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有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部分农村地区步入小康及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脱贫动力和基础设施投资动力正在逐步消失,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寻找新的经济拉动力。这种新的动力就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建设的力度,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投资点、新的消费点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支持"三农",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支付结算水平折射了一个地区支付结算需求状况和农村资金的流转状况,也体现了一个地区整体的金融服务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资金结算的主渠道.在运用支付结算手段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功能有了长足的发展,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日趋完善,为"三农"的发展铺垫了一条资金高速通道.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发挥其进行有效资金配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资金的外流、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寻找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辛勤  张丽君 《北方经济》2009,(15):90-90
近几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应引起重视的是,当前农村金融如何解决为"三农"服务的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  相似文献   

9.
康念福 《现代乡镇》2006,(11):26-28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根据总行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贷款的精神,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资源的独特优势,立足广东,积极配合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已任,从2005年起,加快了开发性金融向县域、乡镇和农户延伸的步伐,重点支持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项目,为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适应其经济发展的人才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为更好地服务农村,解决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舰颈问题,急需合理地定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新农村社会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何燕 《科学决策》2016,(10):20-46
论文利用2003-2008年CGSS的微观个体调查数据,运用回归分解方法对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进行分解。首先对收入不平等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农村收入极端不平等,并且呈上升趋势。回归分解结果表明,年龄、教育、性别、东部地区虚拟变量、政治地位、婚姻、健康和幸福感是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决定要素。其中教育、年龄、性别、东部地区虚拟变量和健康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显著。其余变量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其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有效调控收入差距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培育新型农民要求农村教育体系具备对应的模块。应努力构筑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三大模块互为补充的农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韩日农村教育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一 《科技和产业》2010,10(1):119-122
介绍了韩、日两国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在借鉴韩、日两国经验的基础上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锦顺  毛蔚 《特区经济》2007,225(10):45-46
香港积累的发展社会工作经验对我国内地农村社会工作在职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在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在职教育中,我们也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发挥社会的力量,灵活多样地开展在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职业技术使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文章认为,改革的深入使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影响逐渐减弱。改革教育制度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宅基地流转的调查与若干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华 《乡镇经济》2009,25(5):17-20
文章基于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探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宅基地上成就建筑物区分所有的。以宅基地上的建筑物区分所有为基础构建新型农村房地流转制度实现房屋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慧敏  钟涨宝  董京京 《乡镇经济》2009,25(3):51-53,71
农村合作医疗本身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中作用的不可替代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各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文章利用角色理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的角色冲突、角色义务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政府由权威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与此同时,日益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将使农村土地利用更加科学、高效,但土地流转中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也给农村土地利用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文章简要评价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正面效应和制约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梁乃云 《科技和产业》2009,9(5):50-52,58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文章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d the CHIP 2013 datase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important 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 o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mobility, including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implemented in 1986 and college expansion policy (CEP) started from 1999. In general, our results reflect a relatively optimistic picture in urban China, but a less favorable pattern in rural areas. For the urban sample, both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CEL) and college expansion polic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upward mobility at lower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college expansion policy further increas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In contrast, each of the two policies indeed reduc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mobility for the rural sample, and the effects found on upward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are non-existent for the rural sample. The unfavorable results in rural China can be attributed to poor enforcement of the policy or the lack of demand-side education re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