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活动全球化,世界多边贸易体质逐步形成,各国金融日益融合,企业投掷活动遍及全球,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并且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每个国家都纳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全球生产网络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嵌套而成的微观组织形式,是推动微观与宏观经济重组的重要组织力量。作为生产服务业中最有活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国际物流业更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文章对国际物流业产业结构特征和竞争新动态进行深入分析,并在阐释其实施模块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得出通过模块化分解与整合形成国际物流网络的可操作性路径,又进一步通过对模块化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机制及影响的分析,试图将模块化生产框架扩展到生产性服务活动领域,从而为其他生产服务业的模块化发展与服务网络的形成并嵌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提供借鉴作用,也会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规则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受惠于科技革命,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跨国公司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战略资源满足其趋利性动机,形成全球化生产网络。跨国公司与其相关企业、地区与产业、国家与政府都被卷入全球化生产网络中,构建起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各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IT产业既是全球化生产网络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伴随着国际生产方式的演进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方式也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次第出现了福特制、丰田制、温特制和最近出现的国际生产网络等生产模式,对产业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就这四种模式的产生背景,特点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基本的产业组织形式,全球经济日益卷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生产模式出现了重要变化,从内部化国际生产,到外部化国际生产,进而发展到网络化国际生产,国际生产模式正由跨国公司内部传统的层级组织发展到外部多层次的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着制造业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全球化的贸易数据,主要从经济企业规模结构和技术应用,来分析全球化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利弊。有关研究表明,即便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企业,但由于新型国际分工日渐明确深入,具有全球化生产网络特点的清洁行业比例迅速增长。因此,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量高幅度增长而污染物排放量低,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结构效应带动了环保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外包服务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服务业的新兴市场。本文研究了国际外包服务的市场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其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动因,论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外包服务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刘重 《商场现代化》2005,(34):314-315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外包服务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服务业的新兴市场.本文研究了国际外包服务的市场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其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动因,论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外包服务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表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而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直接投资(FDI)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因为正是它把世界的生产网络、贸易网络、金融网络和信息网络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渐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国际直接投资中去,并且成为国际直  相似文献   

10.
葛兰 《消费导刊》2013,(8):150-150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经营等活动将纳入全球经济之中,全球将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全球化营销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当营销跨越国界时就必须考虑营销方式的改变,也就存在着国际营销全球化与本土化界定的问题,这也是国际营销研究的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杨文芳  方齐云 《财贸研究》2010,21(5):55-62,137
从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角度,借鉴Falk等提出的标准劳动需求方程模型,基于中国2002—2007年25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劳动需求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促进了劳动需求总量的增长,但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行业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劳动需求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进口替代型行业的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存在负面效应。因此,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行业就业壁垒和促进人力资本升级是中国深化国际分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Book review     
The paper develops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rade. Technology is carried across borders by multinational producers and the set of technologies being us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s endogenous. Production locations are chosen based on the costs of production and getting the product to market. A producer may manufacture its product in its home country, target market country, or a third country. Estimated model parameters describe the states of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costs. It is found that the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are highly correlated. The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across countrie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rad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ree-trade agreements (FTAs) on offshoring, and to quantify the welfar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rade.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生产和世界贸易两个层面分析并测算了当今世界生产和贸易的最新特点和进展,揭示了两大体系的紧密联系。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垂直专业化生产对国际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通过垂直的国际生产格局对国际贸易的破坏作用放大了。由于供应链的断裂会造成价值链上多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并对深层次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福利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李嘉图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模型推导,对比分析了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条件下,一国出口比较优势变化的原理;并采用2001-2008年我国和世界制造业26个分行业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割生产,我国制造业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行业增多了,特别是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比较优势上升了而分离了国际分割生产导致的贸易后,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明显下降。此外,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views location theory to formulate a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role of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behavioural approach of location theory for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relo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the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or transfer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ly proposes a transition from an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 to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With empowered multinationals and in a context in which internal factor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decision-making, plant level variables gain importance for improving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mobility.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以一国为研究对象,考察该国经济增长对其贸易模式的决定作用,进而把经济增长区分为顺贸易型、逆贸易型、中性贸易型三种基本方式。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本国的经济增长决定与之对应的对外贸易模式,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对本国的经济增长贸易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即大大地强化了美国经济增长的顺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产品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的进展使得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到特定产品生产流程所包含的生产区段或工序层次,即产品内分工。这种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模式在微观层面体现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即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分解。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不同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中的序贯联系日益加强。产品内分工的盛行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对传统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拓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二是为解读当代国际贸易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三是导致了国际贸易流动性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2-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分析了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文章借助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省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并以此作为衡量各省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的程度。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全国整体而言,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分区域估计结果表明,国际生产网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我们认为国际生产网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分工和集聚这两种作用机制实现的。由于具备自我强化机制,使得因分工和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容易发挥累积效应,而这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转移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外包推动下的自主成长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参与国际生产的外包承接策略.承接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的生产外包业务完全可以作为现阶段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的主要途径,从而有可能借助外包承接活动的推动实现制造业产业的成长和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