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地政》2001,(4):10-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得到体现,逐步适应城市建设、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但目前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透明度低;划拨土地大量非法人市,隐形交易;随意减免地价,挤占国有土地收益的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市土地资产的收益应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由国家再用于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基本建设,从而实现城市地产资金的良性循环。但近年来,不少城市的用地单位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有的单位利用目前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将国有土地资产的收益占为己有等,造成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地产开发的资金融通受阻。据土地管理部门测算,各大中城市每年仅土地交易中流失的国有土地收益就数以亿计。有些大城市…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在依法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培植新兴财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同时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工作上也出现了制约机制不健全;土地出让价格偏低,收益严重流失等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调查,现将调查所得所思撰文如下,供同志们工作中参考。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流失的问题仍很严重。我省在1992年开始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初始阶段,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各项管理制度不配套,制约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在各地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收入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土地资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我国土地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土地资产流失还比较严重。因此进一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管好用好国有土地收益,壮大地方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或改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必然涉及到土地资产的处置问题。能否逐步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无偿使用制向有偿使用制转轨,为国企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条件。促进国企的健康发展;能否保障国有土地资产及收益在处置流转中不流失;能否在国有土地资产的处置中,园地制宜灵活选择适当的处置方式,尽可能降低处置成本。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努力盘活土地资产,是土地管理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笔者对增加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收益征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从国家规定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以来,土地使用权以有价资产形式进入生产要素市场,为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开通了道路。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土地出让仍然是零星的,分散的有时甚至是被动的,无序的,土地收益流失的现象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   

8.
从2002年和2003年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国土审计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土地市场正处于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渡阶段,仍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促进土地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任务十分重大。如案例中提到的低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现象;拖欠土地出让金问题;变相减免土地出让金;各类开发区泛滥,违法占地问题突出。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反规划圈占土地,违法征地用地,有些开发区严重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圈占土地,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还引发社会矛盾。还有征用集体土地时未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土…  相似文献   

9.
投机资本、房地产泡沫和局部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划拨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国家相当一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已出现重组、联合、兼并、股份制、债转股、破产等多种形式。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已显化国有土地资产7000多亿,而且随着国企改制的不断进行,土地资产化更加紧迫,同时国有土地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国有资产,土地资产价格处置问题关系着国家资产的收益流失问题,其中国有划拨土地资产处置价格评估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15号文件是土地管理领域的一个大文件.所谓“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文件的主题词--“国有土地资产“,是一笔巨大资产;二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当前面临着两件大事,就是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三是这个文件治理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问题,从源头入手,重在制度建设,实际上牵动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培育、土地政务建设等一系列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管士广 《山东审计》2003,(10):39-39
一、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后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会计监督职能弱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一)国有资产流失。传统体制遗留的国有资产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存量闲置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此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和渠道流失: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潜亏;中外合资、企业兼并、企业产权改革、产权分配、股份制改革中资产评估过低或资产转移而造成的损失;国有自然资源及土地资源收益的流失;少数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者钱权交易,或者大量转移,鲸吞国有资产而造成的流失…  相似文献   

12.
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价格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划拨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国家相当一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已出现重组、联合、兼并、股份制、债转股、破产等多种形式。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已显化国有土地资产7000多亿,而且随着国企改制的不断进行,土地资产化更加紧迫,同时国有土地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国有资产,土地资产价格处置问题关系着国家资产的收益流失问题,其中国有划拨土地资产处置价格评估尤为关键。一、划拨土地使用权及权能处置的实质内涵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用益物权,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根据土地使用者从土地所有者获得…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各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避免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壮大各级财政实力,陕西省财政厅对土地资产管理进行了专项调研活动,就土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外省好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乃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钓鱼作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我国土地增值税是对土地转让的增值额征税。开征土地增值税,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国家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为了抑制炒买炒卖土地投机获取暴利的活动,防止国有土地收益的流失。一、征税范围及其界定根据税法规定,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连同国有土地使用权一并转让。如何界定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芳 《现代审计》2006,(2):78-79
从对县级国土资金审计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土地市场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目有土地资产管理,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促进土地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拟就如何进一步规范县级土地市场谈些看法,并认为应在做好各项工作中,注重:  相似文献   

16.
一、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1.土地使用权低价出让.江苏省近两年多来通过拍卖、招标的土地平均地价为每平方米600元以上,比协议出让高出2倍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超过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东阳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加强土地估价行业监管,规范地价评估备案会审,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8.
《审计文汇》2006,(6):31-32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行为,保障国家土地所有权收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精神,现就全省实施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农地征收出让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到"三农"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国家不断地提供农地征收补偿标准,但农地非农化征收与出让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收益占土地出让收益比例偏低,而地方政府的收益份额则居高不下。研究结果表明,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构建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需要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在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分配方式及建设用地与农民留用土地的比例,建立国家土地基金制度及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地征收出让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到“三农”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国家不断地提供农地征收补偿标准,但农地非农化征收与出让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收益占土地出让收益比例偏低,而地方政府的收益份额则居高不下。研究结果表明,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构建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需要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在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分配方式及建设用地与农民留用土地的比例,建立国家土地基金制度及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