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几乎可以在任何领域进行,但创新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以技术创新的概念出现的.技术创新也最为重要,其他创新大多由技术创新推动,或与技术创新有关.有关技术创新最早的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使企业获得潜在的利润.创新的特点表现在:创新不等于发明创造,创新必须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新兴海洋产业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加快其成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构建"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有助于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从而加速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孵化-加速"体系具有多元的理论渊源,当代技术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竞争的内在属性、企业成长理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都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构建"孵化-加速"体系应确立重点行业,围绕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创新服务组织进行,需强化合作网络并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能够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企业理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结合中外中小企业成功的经验,来分析中小企业如何从技术创新、营销管理创新、人本管理创新等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并且直接影响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能力与技术能力Prahalad 和 Hamel(1990)提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从这一观点出发,核心能力理论强调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这种知识和技术的很大一部分是以不规则或内部规定的特殊形式存在,从而使核心能力隐形化或内部化,这使其他竞  相似文献   

5.
西方经济学中"创新"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新组织.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发动机",创新导致经济增长与发展.熊彼特之后,西方经济学有关创新的理论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开展:一条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技术论";另一条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  相似文献   

6.
夏文汇 《企业经济》2002,(10):63-64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墨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首先将科技与资本、劳动力,并列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三大要素,并且强调新经济理论的影响"首先反映在管理技术上"和"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更多思想与物质准备".因此,对管理、技术创新加以探索,有利于引导企业"眼光向内",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从而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创新思想,增强企业柔性和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本文选取我国22家在2011—2013年由清洁发展国际融资论坛评选出的绿色创新企业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研究了我国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情境-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能力是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驱动因素,而企业文化、市场导向、政府政策与行为是对"技术-创新"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情境因素,其中,企业文化是内部情境因素,市场导向、政府政策与行为是外部情境因素,三者共同调节"技术-创新"关系强度。  相似文献   

8.
主要从科技创新必须进行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动态能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黑箱"。本文从理论层面对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行探析,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以及动态能力子能力与创新模式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从"破与立"的视角,指出破除企业的核心刚性与组织惰性、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权益 20世纪2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之后,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创新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并进而研究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不同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81年。30年来,公司坚持实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建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11123"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发展,并在行业内率先荣膺中国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奖"。一个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创新求变协作进取合作共赢公司始终坚持这一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块化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模块化的组织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新型组织模式。文章根据模块化组织理论,从外部市场需求和功能模块自身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阐明模块供应商之间由"背对背"竞争到合作创新是模块化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主要途径,指出模块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的竞争、协调和配合能够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形势和现状 我国已经将技术创新列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企业创新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分,技术创新是利润的直接来源,而制度创新是通过对利润的重新分配来影响技术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将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认为,企业能否发展,取决于其创新体系.一个完善的创新体系,应包括"适当的分工"、"高质量的组织资本"、"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领导者扮演的恰当的角色"这四大要素.其中,适当的分工是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的来源,培养高质量的组织资本为创新提供了技术路线,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创新的制度保证,而只有领导者实施正确的管理行为,才能确保整个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15.
自主创新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人们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创新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人把创新简单理解为发明创造;有的将创新与技术创新同义而语,认为创新主要指的是技术创新;有的将技术创新分成广义技术创新和狭义技术创新;有的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还有的将创新分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笔者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和推进自主创新,首先必须加深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基于此,笔者就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技术创新几种主要观点作了评述,并依个人的理解对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的时代,对设计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开发利用,将是设计单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所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二、宏福公司技术创新效应 这里将宏福公司技术创新"新组合"作用原理归纳为5种创新效应.这5种创新效应也是宏福公司技术创新(价值=功能/成本)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企业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由于创新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最终实现只能由企业家通过市场实现,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代替.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是知识应用的最主要载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为了满足顾客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企业所从事的以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构思、开发、商业化等环节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称为"核心商品".技术创新更是被誉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两位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理论(简称PLC理论)结合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曲线的相互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三种因素曲线间具有不同的发展特性和互相联系推进产业创新的规律。两位专家通过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率先提出了"主导设计"理念,并归纳了产品、工艺、体制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流动、转换、特性三个阶段特征的渐进发展规律的理论;创造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对企业集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企业跨越式赶超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