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稻葵 《新财富》2011,(4):34-35
尽管本轮通胀的性质是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但中国流动性过剩可能引起通胀预期的上升,为防范由此带来的二轮打击,需要适当收紧流动性,并尽快解决负利率问题。同时,在通胀压力蔓延全球、各国刺激政策退出、北非和中东危机、日本地震等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影响下,中国应将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全方位应对通胀压力,并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减免受通胀影响部门的税收,加快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可兑换步伐,允许个人出国投资。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8年,国际价格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一是影响因素多元化,尤其是突发性因素增多。二是全球通胀压力大增,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i是食品能源价格波动加剧,为全球经济增长投下阴暗。国际市场原油、粮食及重要矿产资源等基础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主要商品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给全球通胀带来较大压力。最新数据显示,受能源食品价格上涨带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贸易》2011,(6):16-16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指出,目前尽管稳定物价面临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总体格局尚未明显改变,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回升,周期性通胀压力必然上升。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全球高通胀是需求变动、供给冲击、政策调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经由贸易、金融、政策等传导渠道,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经济体持续加深影响。不确定的贸易环境施加输入性通胀压力,全球融资环境收紧引发资本异常流动、破坏金融稳定,国内外政策路径分化干扰国内经济运行。因此,亟需积极应对不断高企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不断收紧的国外金融环境及不断分化的国内外政策路径,努力将国内通胀水平维持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贸导刊》2004,(9):14-15
目前,尽管全球核心通胀不会对我国价格走势带来较大压力,但是全球石油等能源价格水平居高不下,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价格快速飙升,钢铁、氧化铝等原材料价格涨势凶猛,由于我国基础性产品的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因此,必须重视全球部分重要商品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2月10日,美国劳工部公布了1月CPI数据,同比上涨7.5%,创1982年2月以来新高。不仅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及新兴经济体通胀水平也上升到多年高位。通过分析推高美国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宽松财政货币政策、供应瓶颈、能源价格高企、工资上涨等因素还将影响西方国家保持较高通胀水平。一、全球主要国家通胀情况  相似文献   

7.
短短几年间,国际经济界关于中国出口商品对全球通胀压力影响的判断就经历了反复。前些年流行的观点是,中国输出了通货紧缩,意思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压低了全球大众消费品价格,形成了通货紧缩压力。近期流行的观点是,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意思是指中国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比如,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环保措施的严格、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强化,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贸导刊》2008,(11):16-18
伴随着油价、金价和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扬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的持续扩大,美国经济开始露出滞胀的苗头,欧元区经济和新兴国家也开始面临着通胀高企的巨大压力,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并预期全球通胀压力也将进一步上升。国际分析评论认为,上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的噩梦”死灰复燃,世界经济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始于21世纪初的“低物价时代”将落下帷幕,“通货膨胀时代”即将到来。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从欧盟的情况来看,由于减碳力度加大,碳价及能源价格暴涨正在推动电价飙升,多国PPI突破10%,创近30年之最;从美国情况来看,政策刺激力度超过次贷危机,短期内需求扩张推升了通胀;从生产要素看,疫情下的供应链中断叠加油气价格暴涨,各国都面临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从不可控因素看,极端天气变化导致全球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在通胀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全球经济在短暂修复后出现放缓的趋势,呈现出滞胀的特征。为了避免经济滞胀向中长期演化,需要加强国际政策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2008,(46):44-44
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日前举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表示,明年1、2月份,如果我国食品价格不向上反弹,CPI涨幅预计将回落到2%-3%,而随着全球商品价格、资源价格、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明年5、6月份我国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他认为,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对这轮通胀压力没有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2007年仍将保持继续较快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全球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胀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轮煤价上涨周期,以煤炭市场供需失衡为支撑,以全球通胀为大环境,以国内能源价格改革为背景,受到煤炭运能接近极限的制约,因此,本次上涨的基础更加坚实,上涨周期也将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3.
《四川物价》2006,(9):24-24
阅读:据《北京晨报》报道: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不久前指出,中国目前处于“双通货”时代,即通胀与通缩并存,而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有两重——上游产品通胀,下游则以通缩为主。所谓“中国输出通胀论”称,中国制造业面临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导致其出口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产品涨价,  相似文献   

14.
2023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行,国际能源价格已回落至接近疫情前水平,国际粮食和金属价格仍高于疫情前。2023年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仍由需求主导,高通胀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加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将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枢持续下移。与此同时,极端天气等供给侧因素将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5.
美联储近日公布的2005年年度报告中表示,尽管能源价格上扬,但美国经济在今年和明年的表现应该尚佳。报告认为,只要能源价格上扬的速度表现得如期货价格那样缓慢,则能源价格上扬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限制性影响将在2006年便消失。随着能源价格上扬继续产生影响,近期内核心通胀可能依然保持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中,但这些压力将在今年内慢慢消散。因而虽美联储的加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价格的涨势,但只是昙花一现。决定价格长远走势的依然是供需规律,在石油市场上没有什么投机泡沫,每日高达4万亿美元的交易额,没有人能够操纵这个市场,而且实货交割也表明有人愿意在如此高的价位购买石油。而石油产业投资是极其耗费时间且风险巨大的项目。全球已经有多年未发现大型油田,这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因而得以牵动各国神经。而根据三大能源机构的预测,2006年即使在高油价的抑制之下。全球原油需求每日仍保持增长143万桶的态势。因此,在这种高需求的支持下,油价下行空间还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今年“胀”——通胀达到7%,明年“滞”——GDP增速降至8-9%。今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受出口影响,明年更多受投资和消费影响;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通胀幅度则取决于国内能源价格调整的幅度。  相似文献   

17.
2022年亚太地区总体形势呈现“亚太治理”与“印太战略”对垒,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疫情、通胀全球化与经济、贸易区域化并行的发展态势。后疫情时期和石油联合减产的背景下俄乌冲突爆发,刺激多种能源价格创历史新高,引发全球能源危机。能源价格高企、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国家走向严重衰退。亚太各国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核电、吸引国外投资和能源来源多元化等途径以寻求能源转型、追求能源安全。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能源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存在新的机遇与风险。  相似文献   

18.
国内用工缺乏,汇率压力增加,通胀推高成本。中国在出口产业领域的飞速发展并不完全是中国的选择,而是具有高需求的全球经济选择了中国。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贸导刊》2004,(21):15-16
2005年,在高油价和加息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将出现适度回调,但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全球通胀回升,各国宏观政策趋于收紧,新一轮世贸谈判有望取得突破,国际资本流动趋于活跃,国际油价有望缓慢回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问题引人关注。前几年,全球出现通货紧缩趋势,国外许多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低价格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国际主流媒体还特意发明了“中国价格”(Chinese Price),一词,来描述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领域的定价能力。去年以来,全球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一些研究机构反其道而行之,暗示是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全球通货膨胀。对这些观点,国内学者一贯是予以反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虽快,但总体规模尚没有发展到足以扭转国际通胀、或通缩格热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