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11”汇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重大步伐。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必须尊重“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为此,要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要坚持强势人民币理念,不为市场预期所左右;要客服浮动恐惧,逐步调整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新常态。同时,中央银行应保持对外汇市场的适度调控,防止汇率短期内过度波动或者长期偏离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2.
Zou Hongyuan Li Xiaobin 《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本文运用近年由IMF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从分析中国基础经常项目、目标资本项目与储蓄—投资之间的内外均衡关系入手,确定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可能偏离中期均衡汇率的程度。通过分析和计算,我们估计2005年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可能低估的程度为6%。应该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人民币均衡汇率或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的程度也会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事务中的焦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05年5月推出8种外汇交易品种以及引入外币间交易做市商制度,这一举措成为观察、试验做市商制度的序曲.本文研究认为,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外汇市场还不完善,引入做市商制度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为了全面推广做市商制度,多方面配套问题尚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He Huigang 《国际金融研究》2008,(8)
利率、汇率是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调节工具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两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协调。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利率政策或汇率政策,而且取决于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效应。加强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是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分析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的M-F-D模型,然后建立计量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美实际利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分析我国偏离M-F-D的现实和原因,最后提出增强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中国的国际收支,进而对人民币供给形成冲击,即产生人民币汇率的货币供给效应。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人民币汇率的货币供给效应强度及其传递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具有比较稳定的货币供给效应,这一效应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而有所增强;从传递效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的作用效力较弱,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联性很强,说明人民币汇率的货币供给效应在人民币汇率作用于国际收支这一传递环节发生了较大减损。为控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货币供给的不利扰动,近期首先要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监管,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预期的准确性和可控性;其次是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改革,切断或弱化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递路径。从长远来看,要增强人民币汇率的调节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资本账户开放为背景,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的汇率风险进行测度和管理。测度1997-2018年间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并运用GARCH-VaR模型度量我国现阶段的外汇市场风险。研究表明:整体而言,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汇率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资本管制程度较高时,汇率波动整体较小,汇率风险较低;在资本管制程度较低时,国际资本流动频繁,汇率整体波动较大,此时汇率风险较高。为降低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的汇率风险,现阶段我国要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汇率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汇储备损益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外汇储备损益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央行"实际汇兑损益"的崭新视角,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了中国外汇储备损益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关系问题。本文借助国家资产负债表构建了双顺差分析模型,并通过升值情景模拟分析,得出结论:在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既有的汇率错位和通常伴随的汇率超调往往导致了央行发生"实际汇兑损益",损失量与兑换资金规模、汇率错位程度成比例,由此产生的汇兑损益可能导致对国家外汇储备的"非对称分配"。鉴于目前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支持人民币被大幅低估的观点,货币当局应关注和避免因汇率错位及汇率超调产生的外汇储备汇兑损失;对于人民币的汇率调整应基于学理、结合实际,研究出一套准确客观的算法体系,以动态界定汇率合理区间;而从中长期考虑,需将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成为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协同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本文从现实出发,全面评估了两者的适应程度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协调推进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设想和近期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预期:基于ARCH族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持续强化,观察其变化的重要指标主要是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CNYNDF)。本文建立CNYNDF的高频日汇率随机游走模型,运用ARCH族模型检验该模型的残差后发现,其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尖峰厚尾性"和集群性特征。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和贬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应,2002年以来,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市场信息具有杠杆作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开始受CNYNDF报价引导,逐步形成稳定的Granger因果关系。为取得人民币汇率定价的主动权,中国需加快外汇交易的微观制度建设,加强汇率与利率改革的协调性,为规避汇率风险创造市场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争端频发及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的外部环境,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内部环境,致使汇率波动变得更加敏感,外汇风险传染危害性提升。基于1999-2018年全球50种主要货币,本文引入复杂网络模型以及静态与动态两类相关系数算法,分析了汇率网络的总体关联性及各货币风险吸收效应和外溢效应。同时,本文采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等政策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货币波动溢出比收益率溢出更平稳,收益率溢出关系稳定性相对较弱、变动幅度更大,这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有关。全球主要货币总体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区制特征,且波动溢出与收益率溢出存在区制同步性。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是外汇风险传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缓释外汇风险传染,而资本账户开放将扩大外汇风险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非美货币汇率定价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的定价机制。首先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定价机制,分析了这种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参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一篮子货币的定价机制,指出可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实现人民币有效汇率目标。其次本文分析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定价机制,指出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必须通过套算机制来确定,本文认为人民币对林吉特和卢布的定价最终可能仍然通过套算确定。最后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指出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先放开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12.
李石凯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3):38-47
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不适用于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美双边贸易权重也不足以让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汇改后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的走势在人民币汇率体系中也不具有代表性。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尽快计算并公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弥补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微观外汇市场结构的视角出发,借助于Evans和Lyons(2001)提出的微观外汇市场结构模型,详细剖析微观外汇市场汇率决定的核心变量一一定单流,指出其功能及在汇率决定中的应用。并分别利用美元与马克以及美元与人民币两个货币对的实际数据通过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最小二乘回归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美元汇率波动与定单流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整体来看人民币/美元定单流的解释能力没有马克/关元定单流的解释能力那么强,说明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微观汇率决定理论的部分前提基础条件,但是,我国外汇市场市场机制完善程度较低是制约定单流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2000-2015年19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面板数据,基于引力模型理论,考察了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溢出效应及对全球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外汇储备具有随地理距离递减的空间外溢效应,双边汇率制度关联会增加外汇储备持有比例的相似程度,而且这种溢出效应更多地表现在与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类似、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上述结论凸显了国家间加强外汇储备合作调整的战略意义。探究我国外汇储备的溢出效应,有利于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理解外汇储备的变动逻辑,对于完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美国财政部对其贸易国操纵汇率的认定在汇率影响上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货币体系下,缺乏超国家力量判断与监管单个国家汇率定价的合理性,评判一国汇率合理与否并对其进行干预的外来力量主要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本文以美国财政部出具的《关于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为基础,考察作为单个国家美国对他国汇率定价合理性的判断与调整要求是否对他国汇率具有影响力。通过统计观察和计量分析,本文发现,美国对他国汇率操纵的指称未能有效影响被指称国的汇率。因此,本文提出,仅靠单个国家对他国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判断与调整要求无法解决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汇率错位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在此背景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将更加迫切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对中国经济特别是涉外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使FDI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发生改变的概率提高了38.24%。从FDI产业变动的数据来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FDI出现了向第三产业集聚的现象,而且从第三产业内各行业来看,FDI重点加大了对批发零售、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居民服务等行业的投资力度。因而,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及现实走势分析:2005—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就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现实走势以及相关表象之下的政策原理问题,分别展开了剖析和讨论,认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最主要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两点:即部分行使货币政策职能和逐渐变得富有弹性。预计未来一两年内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在保持适度弹性的同时.在走势上将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回归稳定。 相似文献
18.
19.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效应分析,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开始变得富有弹性、基本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且2%的一次性升值幅度对宏观经济和企业层面的影响和冲击相对较小。但从市场趋势看,人民币还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因此,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采取措施限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加快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建设是当前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防范汇率风险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汇率沟通、实际干预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汇率沟通已成为货币当局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评估了汇率沟通在人民币汇率变动中的效力,并就其效力与实际干预的效力进行了比较。经验结果表明:汇率沟通时滞短,能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且汇率沟通冲击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力较强;然而实际干预时滞较长,其效力明显弱于汇率沟通,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弱。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差别表明,汇率沟通在汇率市场是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