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内部转移、走城市化道路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这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它是一个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由低劳动生产力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力部门的过程,剩余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研究了最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效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农业内部消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等多方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总结了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征及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促进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积极效果,也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瑛  高士亮 《商场现代化》2005,(36):350-35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积极效果,也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这是由于历史问题导致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走向非农业。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加快的,它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转移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加快的,它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转移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颖  李华  史亚军 《商场现代化》2013,(17):188-19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大兴区青云店镇为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兴区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发现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建议,探索出适合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兴区青云店镇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保金 《商业研究》2006,(16):105-10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经济中曾出现过多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这些模式对促进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仍应继续发展。但是不同于以上模式成功运作的地区,潍坊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时,围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本文以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相似文献   

13.
虽然发展经济学文献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等同于向城市转移,但在中国却产生了另一条路径:农民通过在农村地区创办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实现了非农就业.这条非经典转移路径不仅显示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特殊性,也显示了中国工业化乃至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农村劳动力非城市化转移模式反映的是农民在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时对其自身转移成本-收益的比较与抉择.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与标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土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否成功转移与对“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简单转移方式,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城市形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要培育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机制,实现其实质性转移。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 ,以此对我国近年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政策进行了反思 ,并指出与实践要求所形成的较大偏差及目前国内理论界公认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本点 ,提出了关于制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几点认识□李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存在和转移,是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跨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天懿 《现代商业》2007,(30):274-27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与标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土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彭善娜 《现代商业》2012,(29):107-10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理论,并分析了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最后针对我国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地制度改革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日趋活跃,区域、城乡劳动力转移将形成主流与逆向支流相辅相成、同时并存的双向转移模式,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将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须对土地要素进行相应调整。文章提出,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