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表明,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农业总产值差异的因素;随机效应模型表明,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也是造成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农业总产值变化的因素,即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莉 《商业时代》2008,(10):47-48
农村公共物品存在多元主体供给的趋势,但由于政府责任、市场失灵和"三农"的弱势等因素,决定了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应承担主要责任.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实现:中央政府供给纯公共物品,地方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为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应有的作用,政府应立足效率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以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李玲 《商业时代》2007,(32):8-9
本文围绕着农村中的公共物品投入,分析了农业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农业税费改革后制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障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选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相关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农民收入存在高度相关性,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就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改善及供给结构的优化过程。针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短缺成因和政府改革后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要求政府既能够承担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又能够理清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共选择机制、健全农村公共物品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多元化,从而提高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6.
韩红 《商业时代》2012,(24):136-137
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巨大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缺口的双重压力下,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的供求情况、供求态势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总体供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硬件"公共物品供给大于"软件"公共物品;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但整体满意度依然偏低;医疗保健、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软件"农村公共物品农民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且它们对总体满意度又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类的公共物品供给质量不高,农民科教、精神、文化娱乐类及社会福利类公共物品供给匮乏。其原因在于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供给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等。我国政府应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的配套改革力度,建立"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要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即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体系。明晰产权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建立农村公共物品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和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尔鸣  鲁旭  杨光 《消费经济》2007,23(6):46-49
本文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边际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经验模型,用西部11省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仅给农民带来正向消费效应,而且非生产性的公共物品供给的消费边际效应大于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的消费边际效应。因而建议在资金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应分主次、按层次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农村供给体制存在缺陷,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不规范,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供给主体混乱。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应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构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各级财政相对等的事权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农村供给体制存在缺陷,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不规范,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供给主体混乱。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应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构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各级财政相对等的事权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人们关注。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状况得以缓和,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优化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有利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村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娟  苏羽中 《华商》2008,(4):38-39
本文论述了农村公共物品的相关理论,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应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建立农民需求偏好表达机制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5.
顾颖 《现代商业》2014,(14):81-82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充足和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仅是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更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供给模式因资金缺乏市场有效竞争不足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因此,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构建有效、持续的农村公共物品资金供给新机制,从多方面、多渠道开拓农村公共物品资金供给渠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汪洋  刘武 《消费导刊》2014,(1):104-1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指的是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缩小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口,使农村人真正提升幸福指数。文章重在厘清公共物品研究的经济学分析基础,通过考察新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对公共物品分析,以此丰富农村公共物品的研究内容,以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汪洋  刘武 《消费导刊》2014,(2):104-1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指的是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缩小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口,使农村人真正提升幸福指数。文章重在厘清公共物品研究的经济学分析基础,通过考察新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对公共物品分析,以此丰富农村公共物品的研究内容,以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现状 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的"私人物品"而言的用于满足农村居民社会生活共同需要的物品。按照经济学家萨缪尔逊的观点,公共产品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根据消费过程中的不同性质,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关系着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满足农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必要条件,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维护不力等问题,原因则主要概括为“两分两不分”,应采取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明确各方职责职权,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以需求为导向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秦福敏  张森 《中国市场》2010,(19):98-98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对农民收入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引起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以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