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俞越 《浙商》2009,(23):112-112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开始紧密结合,电子商务服务正在形成一个快速壮大的产业。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同构与协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详细分析了二者的"同构"、交集与关联,阐述了二者协同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支撑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法律环境、标准体系、基础管理体系等)的"同构"性、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在对外服务方面上的的交叉部分,以及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互促互进共同繁荣的发展路径和远景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移动商务应用运行平台为出发点,从移动商务市场的全球发展背景、用户心理和需求、运营商竞争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在中国推行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目前中国移动商务个性化服务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了基本分析,文章最后就移动电子商务中的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提出了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参考美国政府通过"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提出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中国电子政务改革可以从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和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等方面着手,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和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5.
冯钢 《消费导刊》2012,(3):131-133
本文首先对移动商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移动商务的价值进行了讨论。在确认移动商务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移动商务的最佳运营主体是传统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并具体阐述了传统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主导的移动商务产业链。最后,提出了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涛  张明毫 《商业研究》2005,(19):117-12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同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从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的概念出发,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两者协同的必要性,并指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吸引了普通消费者,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用户,电子商务环境日趋成熟,诚信及信用体系逐步建立,物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结合品牌和供应链优势、货源优势和售后服务优势,传统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将大有作为。传统商务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全面电商化、全面在线化以及打破边界与改变服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态势。但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融合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相应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只有使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相互融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融合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恋花 《商业时代》2006,(24):97-98
企业间知识服务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知识共享与协作方式,协同商务作为新兴的下一代电子商务形态,为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交互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基于此,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参与知识服务各方的关系及影响知识服务契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子商务奠定了技术基础,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如果政府管理仍然采用手工处理或计算机单机处理方式,则不能满足企业电子商务的高效要求,形成电子商务应用瓶颈,而电子政务的发展,拉动了国内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着重揭示了了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旨在促进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在传统商务模式的基础之上,依赖于繁荣的互联网发展前景,形成了电子商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改变了传统商务模式的业务流程以及资源的分配比例,并且在我国的企业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所以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传统商务模式和电子商务模式的主要区别,进而提出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共同发展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促进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模式协同发展的重要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研究对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调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研究是各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主要从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协同政府研究、协同政务研究及网络环境下政府的协同服务研究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政府协同服务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趋势和新热点,并将最终导致网络环境下政府协同服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constructs and factors important to the user-centric transformation of e-governments. The research design follows the comprehensiv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 The primary data for the research were collected from potential and current users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important constructs from the 19 factors identifi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onstructs on overall satisfaction, whil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and user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test were us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differences among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their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e-government services. This study identifies confidentiality and users’ trust and attitudes toward using technology as key determinants of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the subsequent adop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ow different genders adopt the use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相似文献   

13.
朱颖  高玉娟 《中国市场》2008,(32):108-10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纷纷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以提升管理的绩效,然而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要规避网络风险和解决网上危机,保障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是关键的因素。针对高校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威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电子政务业务中,需要的安全保证包括身份认证、机密性和数据完整性三个方面.PKI技术是现今一方面实现用户的身份认证,一方面能够保证Internet所传输数据安全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政务中数据传输的安全现状,利用基于PKI体系的电子政务安全传输模型进行数据传输,对安全传输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描述,同时引入可信第三方参与的数字时间戳为电子政务的数据传输提供第三方佐证,实现电子政务数据传输传送双方数据信息的安全传递.  相似文献   

15.
吴忠  范君晖 《商业研究》2006,(11):85-87
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府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增强了政府网上信息服务功能,同时政府事务也更多地依赖先进技术。由此,也产生了对电子政务服务安全性的要求,推动着政府事务从传统走向网络化。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引入知识管理技术桌面,设计了基于知识管理技术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模型,为电子政务及其支撑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是全面推动政府部门信息化、网络化的核心要素,已成为政府转变职能、提升行政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本文以电子政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Web集成系统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统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同时为Web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电子政务和公共行政环境的概念,提出了二者的特点,从管理和服务职能、行政模式和组织形式、行政方法、行政决策以及行政人员等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务对公共环境中公众事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最近几年的运行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电子政务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找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业方法专利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高飞 《商业研究》2005,78(3):94-96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在网络中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业方法专利。对于企业来说 ,谁制订了有效的商业方法专利战略 ,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取得商业方法专利会获得丰富的利润回报。企业在制订有效的商业方法专利战略时应着重考虑专利保护、撰写专利权利要求书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 ,以使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come less paper-based and more computer-based. Those information systems usually take the form of workflow systems. Due to the large social impact of e-government systems, computer securit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ensuring its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Access control is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computer security. Current access control models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text of the system and its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a formal context-sensitive access control model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workflow systems and present a particular context-sensitive access control model. The subject of the article is a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text-sensitive access control model for business processes (COBAC). By using a context-sensitive access control, it is possible to define more sophisticated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that cannot be implemented by existing access control models. The COBAC's context is modeled using 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 in order to provide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context, rich representation of diverse contextual information,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various context-aware systems, and a high degree of inference making. The presented model is applicable in different e-government systems, and supports the definition of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for both simple and complex business processes. The model's prototype is verified by a case study on a real e-government business process—the national petty offense trial procee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