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是基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基础之上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工业文明经济运行范式的重新建构,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指向.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理念变革、科技运用、制度创新、产业布局和开发等多方位、多层次综合开展,做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历程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融入四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此,分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包括促进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扭转环境污染加剧的态势,继而从生态保护机制、生态社会宣传以及生态立法三个维度探讨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柳忠田 《中国市场》2015,(9):102-10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杨天骄 《商》2014,(43):72-72
本文在阐述生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雾霾”灾害,提出对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塑造“理性生态人”的行为模式。作为“理性生态人”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具有体现消费主客体的统一、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追求产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的特征,其消费模式体现为消费水平上的适度消费、消费结构上的共生型消费、消费方式上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消费。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培育理性生态消费主体、构建理性生态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7.
徐黎 《商场现代化》2009,(19):90-91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新时期,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人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而生态人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而提出的新人性。它是建立生态文明的根基和本源,以生态人的价值伦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中的最佳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法律制度和生态伦理保障,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从而达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双优化。  相似文献   

9.
建设好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区,是伊春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必然选择;对实现伊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勇 《价格月刊》2022,(11):38-44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江西各地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破解“两山”双向转化难题,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了以发展生态产业的“婺源实践”、创新生态机制的“资溪经验”、融合生态三产的“靖安模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也为其他地方更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借鉴参考和有益启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各地应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从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实施路径、参与主体、奋斗目标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以系统思维加快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熊晖 《商》2014,(15):29-29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反思整个世界,反思人类本身,突出了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思想,因此生态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等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经济利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滨 《现代商业》2013,(5):279-279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兴起了群众自发性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绿色运动”,这股思潮很快同社会主义结合,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目标,把经济政治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开辟了20世纪人类观察与思考社会主义的新视野。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采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途径。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坚持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的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认识,通过社会制度的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人民的种种丑陋行为,指出了资本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及社会矛盾的产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和解的“两个和解”思想,为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方式做出了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同时对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自然观有着丰富的生态意蕴,强调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基础性、“实践”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新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合理修复,但仍面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日益趋紧、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足且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的现实困境。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自然观启示当代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不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旨在将生态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当中,希望构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人性自然”的思想;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等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内涵是一致的.我们一直所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由于周至县域区位条件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等因素,周至已经沦为西安外环经济带的“经济低地”。周至县域经济要走出这一“经济低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协调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应实施:“生态补偿”“绿色经济”“协同”和“民资经济”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19.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完善生态文化体系。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认真挖掘佛家思想中蕴含着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要尊重生物的生存权利;要扩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