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一、正确认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们一般认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较大。但是,在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贡献率即某一需求年新增额占 GDP 年新增额的比重)之后,发现除极个别年份外,最终消费需求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2.
多国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需求动力,净出口需求是国内需求的有效补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1978年以来,消费需求是广西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力,和投资需求一起拉动广西经济快速增长.现实条件下,广西正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起飞在即,按经济增长需求动力演进的一般规律,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由消费主导启动转换为投资主导启动或投资与消费共同主导启动是保持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0~2006年中国非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技术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分析非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非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明显的协整关系;非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短期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在长期经济增长构成了非寿险需求的Granger原因,但非寿险需求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需要充分重视非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继续研究如何维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着手解决非寿险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不仅在于供给的增加,关键还要看有效需求的实现。因此,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需求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方向。在现代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约束,需求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更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市场经济的研究,讨论了提高重庆区域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信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分析 信用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产品销售,刺激投资,扩大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杨斯琦 《云南金融》2012,(4X):320-320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不仅在于供给的增加,关键还要看有效需求的实现。因此,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需求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方向。在现代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约束,需求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更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市场经济的研究,讨论了提高重庆区域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第一,石油需求增长迅速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有研究称,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刘波 《青海金融》2009,(6):28-30
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当前西宁消费需求的特点,指出抑制西宁市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拓展西宁市消费需求空间的建议,促使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9.
王军  谢瑞 《金融与市场》2001,(10):34-38
对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导致包括投资需求在内的总需求的变化,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我们可以把这种传导过程称之为资本市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需求机制,具体包括消费需求机制、投资需求机制和净出口需求机制.本文主要研究投资需求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高增长、高物价的态势.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不断改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提高,高增长是供需条件发生变化的必然反映;物价涨幅虽然较高,但是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驱动力发生变化,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贡献率提高,经济增长的结构、方式以及质量正在向优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源动力,是内需的支撑点。"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很严峻,我国要想保持经济长期发展,就需要改变以前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本文主要针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进行描述,之后分析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提出扩大消费需求几点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源”和“本”,决定着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贸需求“三驾马车”的拉动;因此,需要推动“三驾马车”协调发展,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河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消费与净出口需求需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方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拉动力,但河南省近年来的需求动力结构明显呈现不均衡特征:投资过热使得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投资结构和效益问题日益凸显;消费增长乏力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总体上呈弱化态势;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明显缺乏拉动作用,且在将来一个较长时期也会如此。调整河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需要在继续保持较大投资规模基础上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需要着力调整分配格局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将支撑经济增长的重心从过度依赖投资向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均衡支撑过度。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评论意见与调整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取向、积极操作、市场原则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扩大国内需求的长期政策指导方针,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了国有投资需求与非国有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以及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从2002年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速,经济景气强劲复苏,重新进入经济周期扩张阶段。2003年,中国经济继续稳步扩张,即使受非预期的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仍然表现出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相配合的良好格局。预计2004年,中国经济景气将能够实现从经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即实际GDP增长速…  相似文献   

15.
祁京梅 《中国金融》2006,(12):42-43
当前消费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要求三大需求的增长结构发生变动。2006年我国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受到世界经济减速和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展作用的影响,增速有望回落。而消费需求则面临着较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三重协同转型,这奠定了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制度和技术基础。在面临高储蓄倾向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路线,从有效需求视角探寻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经济学解释,重视资本积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建立以投资需求为轴心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通过增加国内投资需求实现高储蓄向高投资的有效转化,最终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7.
扩大消费,实现经济发展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从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极限及其条件,促进全球经济合理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能无限高吗?回答是否定的。当前世界经济体中,主要发达国家一般呈低增长,而新兴国家却保持较快增长,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极限的。过去有不少学者从资源供应角度分析经济增长极限。本文拟从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极限及其条件,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极限以及如何适当改  相似文献   

19.
余斌 《金融博览》2002,(10):42-43
三大需求结构调整变化较多消费增长步入稳定扩张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条件看,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的变化更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青海金融》2013,(10):27-29
理论和实证表明经济增长模式对一国货币需求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投资、高消耗、高出口、低消费”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受中国“人口红利”缩减、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束缚、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转型.本文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经济增长模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