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针对这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但至今还没有被系统梳理过,本文希望对此做出有益的尝试.根据这条线索,本文从学者对特色经济概念的界定着手,进而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最后对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研究进行重点回顾.  相似文献   

2.
章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贫困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借鉴国外西部开发 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兴盛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的战略之策,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反贫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制定并有效实施优化战略是成功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首要保证。本文从社会经济系统的重新构建、经济发展观的革亲、社会分工的合理定位和所有制基本结构的选择等四个方面讨论了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优化问题,并就政府的决策取向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快西部地区的法制建设,营造崇尚法制的新环境,这是近百年来我国人民振兴西部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加强税源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民族地区税源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必须以发展城市经济为切入点;必须发挥税收的宏观调节作用,此外,还必须处理好依法治税与培植税源,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经济竞争力,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提高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7.
伦理—经济—生态:民族地区开发自然资源的价值观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要发展,必然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但如果对自然资源只开发不保护,或者用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进行开发利用,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民族地区一般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所以对于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更要慎重.生态伦理观强调资源的多重价值,反对把资源仅仅还原为经济学上的资源,这种价值观能够较好地指导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可较好地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与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近年来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内蒙古地区县城经济发展问题,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化、市域化和民营化三个角度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开发,缩小西部与东部经济的差距,人力资源是关键,更是瓶颈。如果没有外来力量对西部现有的人力资源路径和模式进行改变,在“累积因果”和“极化作用”下,西部将很难避免人才的“马太效应”现象,人力资源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最终阻碍西部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道路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和西部各地政府要加强对西部人力资源“恶性循环”的干预,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
黄蓓  黄硕 《全国商情》2007,(8):108-110
经济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这都是由经济法制的品质所决定.本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法制现状分析,以此提出对策,以期待西部民族经济法治的完善,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后的14所寄宿制中小学10余种少数民族共739名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小学师生关系量表,主要从学生所处地域、性别、民族、年级等方面,针对学生与教师相处过程中行为困扰问题的程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情感距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2)不同区域、性别和年级在师生关系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师生间对地位关系,不同学生认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普遍存在经济水平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例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少数民族作为我国主要贫困区,是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关卡,职业教育重在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因此,借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少数民族的脱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步伐比较缓慢。基于这种实际,本文以我国穆斯林经贸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发展步伐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能关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深层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场域中,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学校的课程。民族学校的课程除了具有普通学校课程的共性之外,还在民族学校教育中发挥了特殊的职能和作用,对此可以作多维解读。一是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课程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职能;二是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角度而言,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发挥了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交流中介的职能;三是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的课程又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整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与民族旅游:一种理论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旅游、文化旅游近年来受到学界极大的关注,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探讨了有关这2种旅游形式的基本概念,旅游、文化、涵化,介绍了西方一些学者对文化旅游、民族旅游的阐释,希望有助于文化旅游与民族旅游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17.
结合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和倡导的TPCK理论,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了语文教师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的现状,提出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8.
薄弱的理科双语师资是影响民族理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理科双语师资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师资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跨学科任教现象普遍;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不相称,职称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能力普遍较低,教学质量不高。从理科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来看,存在问题包括职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优化,教育类、双语类和实践类课程比例需要加强;职后培训内容过于关注前沿性、理论性及深度,缺乏理科教学技能和双语双文化素养提升的内容;培训方式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不够,未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条件。可从加强理科双语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全面落实少数民族高质量人才计划;提高理科双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民族高校理科师范生学科理解和专业自信等方面加强民族地区理科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即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感知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切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的能力。当前民族地区教师文化敏感性的缺失,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培养和培训中忽视当地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教师培训要把该地区教师发展的文化属性重新还给教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植根于当地学校生活的文化土壤。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民族教育观,当地学生中主体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学生的文化背景对其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对课程内容进行文化分析和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府州县外的郊区、乡镇村舍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基层教育机构。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学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设立和办学过程中颁布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教化,为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社学和义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