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裴纪伟 《魅力中国》2014,(4):111-111
从古至今,生活陶艺扮演着生活用具和艺术欣赏的双重角色。在当代,生活陶艺在维持其功能使命外,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断的寻找新的和谐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负艳静 《魅力中国》2014,(7):104-104
传统生活陶瓷艺术创作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的生活陶艺发展格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陶瓷创作观念,在某种条件下也为现代的生活陶艺设计者提供了更大的精神支柱与设计方向。直面传统是民族艺术得以发展、崛起的前提.生活陶艺的发展必将体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气节。  相似文献   

3.
杨英才 《魅力中国》2011,(15):110-110
陶艺砖(手工砖)作为空间装饰一种应用材料,凭借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环境设计师的喜爱,这也是建陶行业不断追求艺术化的有利补充。现代陶艺落户到瓷区生长,渗透到区域产业和企业推出的产品链上生存的话,将是不错的选择。只有从我们身边所感知的事物入手深入研究,长时期体验才得到积累。那么手工陶艺砖在原产地佛山来说,如何让它的非使用性得到延伸呢。  相似文献   

4.
霍小剑 《魅力中国》2013,(28):245-245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它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领域,其特点是在完成初高中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出各行业所需的技术能手.也同时进一步为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陶艺是个特殊的艺术门类,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工艺性是作品价值的一部分。并且越采越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陶艺课作为一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佧用。它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材料。无论蔗釉料、泥料还是缝型、烧成的选择与可塑性,在无比丰富的排列组合中。陶艺能呈现壤纷不凡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其他艺术门类难以比拟的审美体验。从事陶艺陶艺制作,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一点很适合中职学生们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设立陶艺课程。是转变申职学生就业方向。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较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雨 《魅力中国》2014,(7):102-102
我国生活陶艺虽是新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新兴力量,但它起步晚,在观念和形式上也大量存在着盲目效仿的现象。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现代人物质生活享受和在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要求。分析我国目前生活陶艺发展现状。进而对生活陶艺创新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陶瓷艺术由于几千年的深厚传统模式导致现代陶艺起步较晚,而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芝的发展.文章顺着构成艺术的发展脉络,探寻现代陶艺的变化,通过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体味几何抽象艺术渗透其间的魅力;以时间为线索,去窥探现代陶艺是怎样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接纳和吸收了构成艺术.构成艺术的概念和语言逐渐渗透到陶艺的每一块领域,始终是现代陶艺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7.
卜明慧 《魅力中国》2014,(7):100-100
现代陶艺是伴随科学技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逐渐确立的现代艺术形式。随着现代陶艺逐渐介入景观艺术中,开始对城市环境进行诠释和扩展。而城市景观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课题,它涵盖了艺术、工业、规划等等大量内容。目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现代陶艺这一要素的运用较之以前已明显增多,丰富着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8.
陶艺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服装职业院校开设陶艺课其意义与作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陈筱云 《魅力中国》2013,(34):79-79
一、前言 “生活陶艺”概念的提出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与成熟产生的新提法,事实上我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今天“生活陶艺”概念所具有的内涵与形式。从“生活陶艺”的发展现状上看,日本、韩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生活陶艺创作队伍、力度、市场供应明显具有优势。但从历史文脉的发展轨迹及其优厚的传统陶瓷文化积淀来看,我国的生活陶艺一直是影响上述国家生活陶艺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何传统陶瓷文化的优势与现代陶瓷艺术和生活陶艺的发展具有着两个不同的文化断层?如何来运用传统陶瓷文化及技艺来提高我国生活陶艺的社会功用价值?如何来权衡中西方生活陶艺界的创作观?以下就古代生活陶艺的发展、现代生活陶艺概念提出的背景与文化特征、生活陶艺发展空间的可延续性等角度出发,重新认识我国的生活陶艺。  相似文献   

10.
陈健 《魅力中国》2013,(34):268-268
本文主要论述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本土性,并分别从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陶艺家打破了头脑中“展台”这个旧有概念对于新型展示方式的禁锢,艺术家将陶瓷艺术品挪离展架和展台、搬出私宅,移置于博物馆的围墙之外,将其引入到世人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公园里、广场上、社交聚会厅内、高速路口旁、商店的橱窗中以及酒吧的墙壁甚至屋顶等非比寻常的空间……所有上述场所都成为现代陶艺的“新展台”。现代陶艺的“新展台”不但突破了“博物馆→观众”的单向型教育模式,而且还建立了一种“艺术家→观众”双向交流、互动传递式的新型框架。  相似文献   

12.
江传志 《魅力中国》2013,(34):84-84
生活陶艺,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那些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依靠手工制作的陶瓷器皿。它与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产业陶瓷不同,也与表现陶艺家个性情感的纯陶艺作品不同。以前,生活陶艺主要依赖于个体作坊进行小批量生产,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农村,部分销往城市。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部分陶艺家的参与,生活陶艺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生活陶艺不仅具有了作为器物“用”的意义,而且还反映出大众的消费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解读现阶段陶艺专业在双语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出发,通过笔者在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对陶艺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并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色,对如何使陶艺双语教学效果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罗霞 《魅力中国》2014,(7):103-1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公众文化需求呈多样化特征,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能否在现有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发展途径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现代陶艺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无论是从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还是现代陶艺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拓宽艺术教育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的延伸使得艺术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有利于艺术教育、美育教育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软陶艺术"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为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徐国栋 《魅力中国》2013,(34):88-88
我国现代陶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从大众最初所持有的对现代陶艺的蒙眬意识,到200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的成立,也风风雨雨走过了20多个春秋。这期间的坎坷和艰辛,只有那些做陶人才能独自领会。陶艺一直以来都是划入工艺美术的范畴,哪怕你的作品做得再前卫,再艺术,也只能被列入工艺品的范围,就好比孙悟空摆脱不掉的“紧箍咒”,多年来一直困扰和限制着现代陶艺的发展。做陶人也时常以“出生卑微”而自卑。在这里我无意抵毁工艺艺术,只是陶艺作为国际性的艺术语言,不应限定于工艺美术的范围中,而应该属于更宽泛的领域内。由于现代陶艺的“卑微”出生,多年来也没有能够一个适当的名分来为自己办一个像样的、在艺术圈内有影响的展览。随着陶瓷艺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陶瓷作为纯艺术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李延菊 《走向世界》2011,(15):50-51
造访之初品的是红茶,香甜、浓厚,就像陶艺最初给我的感觉。造访结束之时,薛慧志换了一壶绿茶,清淡、醇香,就像是她的陶艺人生: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地追求梦想。  相似文献   

18.
段新勇 《走向世界》2013,(12):47-47
真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地方。 沿着曲折古雅的“陶”字纹路,走进万仟堂,立刻感觉是到了与生命最接近的地方。这家位于舜德路1号天泰太阳树的陶艺店,在钢筋水泥、霓光酒影中,难得地隔出了一块让人融入人文、历史、自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周德威 《魅力中国》2010,(11):102-102
置于当代多维文化语境之下的艺术空间.各种艺术媒介、艺术思潮、艺术观念等等对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多维文化语境给传统艺术带来了转型,也给艺术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丰富的资源,艺术家处在多维文化的现实当中,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创造出高水准的艺术精品,才能巩固和拓展艺术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传统陶瓷艺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当代的传统陶艺、现代陶艺、日用陶瓷设计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要汲取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精髓为现代所用,去设计和创造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陶瓷艺术作品,让传统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