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观相契合.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相处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步进行;坚持"人类尺度"的生态原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相契合.其契合点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层面上、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生态文化层面上和生态政治层面上.通过分析两者的契合之处,可以有利于我们树立生态保护价值观念,更好地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思滢 《魅力中国》2011,(15):387-388
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倡导“天人合一”,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崇尚顺应自然。在人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巧借现有的地理格局,尊重自然规律和环境现实情况。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的环境危机日益困扰人类,中西方学者发现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环保观念,可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在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十分有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我们应秉承古人风水思想中的环保理念,并吸取其科学精髓,注重以人为本,构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并从厚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四个方面,探讨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焱 《首都经济》2009,(1):69-71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秉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瞄准国际先进水准,营造适合自然生态和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的绿色体系,不仅硬件环境独树一帜,更在营造适宜高端研发和产业成长的发展环境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受到人类重视。在现实的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差异共存、竞争生存,协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握三个维度:差异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竞争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力;协同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统一。理论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历史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论是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还是奋力开创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路人;实践逻辑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要从抓实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回归民生等方面来丰富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为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思想,有利于落实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高鑫 《中国报道》2012,(3):68-70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全面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生态、自然与园艺生活理念,让绿色成为生命的底色,让园艺成为人类生态创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绿色城市是指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发展基础上,突出绿色主题,依靠现代高新科技,创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培育绿色文化,构建绿色家园,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绿色城市的含义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校园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校园内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或者冲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路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治理,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绿色政治是 2 0世纪 6 0~ 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新政治运动 ,它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以反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内容 ,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绿色政治的兴起对当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模式、政治观念、政党结构以及国际关系准则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背景 ,重点阐述了绿色政治学理论、环境安全理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并分析了其对当代政治的影响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城市”理念下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旨在表达和探索人类在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以城市主题为统领,我们在世博会园区规划中提出了“和谐城市”的规划理念。“和谐城市”从理论上说,包含了三个向度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这里既包含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互动,也包含了城市中间不同来源的、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同时还有时间向度上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和促进,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5.
徐晶钰  盛筠  王新 《中国经贸》2011,(10):105-106
城市“生态文化”是协调解决人与自然问题而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城市文化生态发展包括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建设。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科技生产力的发达,其生态建设、历史文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杭州西湖的生态文化发展为例,具体阐述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华 《珠江经济》2005,(10):61-67
从时代的要求和现实中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来看,以和谐社会理念来营造和谐广东有其必然性。在营造和谐广东的过程中,必须关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民主法制与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实施广东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广东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与指导思想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海西”,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水平的进步与科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美好生活方式的倡导,已然成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题中之义。在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大环境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势在必行,亦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之路。  相似文献   

19.
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系统地形成了普遍和谐理念,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这种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