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原作者与译者之间在认识和体验社会生活上的言行、人类在思维和语言方面的同一性,是语言可译性的理论基础。但语言的可译性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种限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语际间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2.
沈茵 《黑河学刊》2014,(3):101-102
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传递这一观点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化的不同会导致翻译中的信息传递的错误。现首先对在翻译过程中影响文化信息传递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其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在翻译教学中的有效解决方法,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并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文化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昱 《黑河学刊》2011,(3):33-34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差异在翻译上表现为不可译性。习语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汉语与英语具有不同的本质,前者属于隐含性语言,后者属于显性语言,所以,两种语言的互译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习语的差异,并总结出几种习语的不可译性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魏志高 《魅力中国》2014,(9):269-269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翻译时这些文化负栽词往往使译者捉襟见肘,陷入“旬月踟蹰”的困境,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等或对应的词语,不得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表达其大概的语义,有的甚至只得“望词兴叹”略而不议。这种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词语的可议性限度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尤为突出,从而使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封晨 《黑河学刊》2011,(8):30-31
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的瑰宝,它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字凝练,意义深远,表达生动。成语不仅仅应用在书面语言中,也在口语中有广泛的使用。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世界渴望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因此,成语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成语之前,需要对成语本身进行研究并分类探讨,这样可以使成语翻译研究更加细致、系统。本文立足汉语成语的来源,以此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讨论了成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罗英迪 《魅力中国》2009,(14):106-107
音乐鉴赏教学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音乐具有“不可翻译性”但是音乐鉴赏教学需要“翻译”。目前高中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违背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审美需求,本文尝试从“翻译”音乐的角度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研究囿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总是围绕翻译四元素即作者、译者、原本、译本打转,鲜有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解构主义的兴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二元对立的樊篱,翻译研究步入当代发展阶段,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各派新兴理论迭出,创新性成果日益增多,丰富和完善了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译论发展史,可知译学研究要发展,译学学科要建立和完善,必然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影视翻译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影视翻译的目的则是要生动、自然、流畅地传达出源语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影视翻译可分为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两者各有优势和劣势。由于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加之画面和传播瞬时性等因素的限制,影视翻译任务备受制约。译者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运用智慧,灵活借助各种手段,为译语观众搭建易于理解和欣赏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翻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研究该现象的现实意义及对翻译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使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成为必然,诗歌作为文学的精髓,要求其译作具有美感,汉语古诗词的诸多特性更使得翻译美学成为指导其英译实践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11.
12.
科学革命的结构其实就是范式。科学革命最显著特征就是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占主要篇幅和讨论的重要问题就是不可通约性问题,而库恩的后半生也致力于对不可通约性的研究。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哲学形成的历史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笔者首先从概念层面阐述了不可通约性这一名称由来和它的用途;其次阐述了库恩眼中的不可通约性的三种类型;最后利用《结构》一书中显现出的循环往复的图式,从客观存在、质变以及不可通约性对科学发展的两大作用的角度分析了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3.
刘静 《魅力中国》2014,(6):70-71
我国古代佛经译场指的是翻译佛教经籍的组织。它的发展历程包括开端及初步发展时期,成熟与鼎盛时期,完备与衰退时期。译场的建立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集体译经组织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促进了译经事业的发展。译场译经的翻译形式在我们今天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不无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着重对国外关于可雇佣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可雇佣性的概念和结构维度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提出可雇佣性包括发展支持、技能水平和就业知识三个维度的观点,并对可雇佣性与工作不安全感及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期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蒋少琴 《魅力中国》2013,(22):259-259,261
汉俄民族都是在特定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因而文化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作为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人类二者思堆又有其相同的一面,所以文化有其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在语言上时.汉语和俄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二者语言的翻译也就有了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就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成语来说说汉俄语言中的成语翻译。  相似文献   

17.
李全宏 《理论观察》2014,(12):65-66
本文界定了产权可交易性的基本内涵,并对产权可交易性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向鹏 《魅力中国》2014,(7):122-124
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看法。从中国古典戏曲经典化、案头化,中西戏曲文化传统差异以及戏曲文本与戏曲演出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古典戏曲外译的过程中,译者翻译的重心是解决语言和文化隔闽,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戏曲文化,而不是考虑让中国古典戏曲如何用外语在舞台演出,故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流动的血液。文学情感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情感,是作家对人生、社会审美的感悟和感受,是审美意识或审美理想的再现。文学作品的这一审美情感特性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性质特性,与一般文体的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相似文献   

20.
在法美学看来,法律之美除了体现在其内容美外,还体现在其词汇—语法层面的诗性特征和结构之美。从翻译美学的视角而言,审美目标在于"诚信适体、达意",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应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等进行适当调整,以尽可能让原文和译文在语义上、情态上、功能上基本上等量齐观,使译文在形式上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最终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民族心理和接受心态而再现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