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围绕物权行为的客观性、独立性、无因性这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纠正了对该理论的一些错误认识 ,阐述了物权行为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物权行为独立性存在的范围以及物权行为无因性发挥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物权行为是直接引起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物权行为具有独立性、无因性,物权变动是物权行为独立发生效力的结果,与债权行为无关。物权行为无因性虽然受到广泛批评,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蘅 《魅力中国》2011,(14):158-158
物权行为理论自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创立以来,深受德国法学界重视,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中国的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都继受了德国民法所创设的法律行为概念,但在“物权行为”的存废问题上,则有不同的学说观点。本文首先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局限性,提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的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指出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物权行为有其存在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原则 企业的产权交易大多涉及物权的变动与转移,因此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对产权交易很重要.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独立性原则,无因性原则和公示性原则,这都与产权交易的交易程序契合.究其原因,是因为产权交易更多地是体现了"物权的合意"这一真正决定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原则企业的产权交易大多涉及物权的变动与转移,因此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对产权交易很重要.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独立性原则,无因性原则和公示性原则,这都与产权交易的交易程序契合.究其原因,是因为产权交易更多地是体现了"物权的合意"这一真正决定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核心精神.在交易实践中,债权行为并不能构成物权  相似文献   

6.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自其创设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纷争。对该理论的取舍不仅关系到我国物权法具体制度的设计,而且对整个民法典的体系和制度设计都影响深远。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的物权法最终并未采取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介绍了给付不当得利的基本概念,制度价值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从给付型不当得利角度分四种情形探讨了物权行为与给付不当得利的关系即由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使得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出卖人的所有权请求权转化为不当得利请求权,从而极大地扩充了给付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物权法保护交易安全的制度设计上,我国民法学界已形成两种对立观点:其一认为,我国物权法应不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保护交易安全的机能由善意取得制度和公示公信原则完成[1];其二则主张:"我国物权法在保护第三人利益的选择上,应该采取以物权行为无因性为原则,以善意取得为补充的模式."[2]双方各持己见,分歧很大.这种分歧理所当然涉及到了对善意取得制度方方面面的认识,包括产生时间、确定善意的标准、举证责任的承担、适用的客体和法律关系等.这就使得一些似乎早已为民法理论和实践解决了的问题又重新成为争论的话题,因此,对其进行探讨并加以澄清也就不无必要.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报告》2007,(257):1-23
对“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定位存在争议。在现有法律框架和理论基础上分析的结论是:一定条件下的“虚拟财产”属于法律意义的财产,应当并用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双重保护,对其价值的衡量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时限性对传统物权理论的“所有权无时限”不构成冲击。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尽快规范“虚拟财产”有关的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0.
物权行为理论一直是法学理论界讨论的基础问题,相关法律规定也并未对其应否承认予以定论,深入理解物权行为对正确进行法律定性、指导实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仅从物权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对其存否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刘弘毅  曲文龙 《魅力中国》2014,(19):301-301
现代票据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交易活动中的便捷需求.票据无因性理论的确立是对这一现实需求的最好体现和维护。但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中关于票据行为“有因性”的规定.不仅违背票据无因性的应有之义,也与当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格格不入。由此,我们认为应当对《票据法》相关内容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12.
王红 《重庆改革》2000,(7):44-49
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在市场主体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中,不仅只涉及对物的管领支配,还经常涉及物权的取得、变更与丧失,即物权的变动。而依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行为的发生,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因此,在构建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时,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必须澄清,以明确立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物权行为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也并没有妥善解决所有争议。因此,合理解释《合同法》第51条和《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对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确认及我国民法的法律行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是否选择物权行为理论的问题,应结合传统民法的先有与先见,尊重最低的价值共识,寻求良性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和普遍认可的价值平台。  相似文献   

14.
论文首先阐述了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审计收费、非审计服务、审计轮换、基于判断的决策等独立性风险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最后运用重复博弈理论探讨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行为选择,根据其均衡结果,设计了相应的制度来缓减独立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物权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基本权利。物权具有的与一般第三人直接发生利害关系以及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性质 ,决定了物权法的独特原则。我国现行物权立法存在诸多缺陷。审视并确立我国物权法的合法财产一体保护、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区分、物权法定、一物一权、物权优先效力等基本原则 ,对我国物权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汇票是异地经济往来中使用最多的票据。汇票支付不同于简单的货币支付.其出票、承兑、担保,贴现及付款等都有严格程序:汇票遗失、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等都有相应的救济方式;而且.由于汇票的流通性和无因性.出票人一旦开出汇票.一般情况下不能以与持票人的经济争议对抗汇票的流通,转让,因此,汇票争议的解决愈发复杂。如何规避常见的汇票风险?  相似文献   

17.
韩珉 《新西部(上)》2009,(12):74-74,66
货币所有权为所有权的重要类型之一。基于货币本身的特点,货币所有权具有价值权性、最大信用性、占有与所有的一致性、使用权能与处分权能的合一性、移转的无因性、物权请求权效力的局限性等特性。货币的占有即所有或者说占有与所有的一致性,为货币所有权归属与流转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8.
张和子 《魅力中国》2010,(27):254-255
备受争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征集意见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可能会在最近出台.这一条例的出台,旨在解决目前拆迁过程中违背〈物权法〉的行为,以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与〈物权法〉中物权精神不符的各种规定.本文主要论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物权精神,这些物权精神如何表现在条例当中.以期能够避免因暴力超前行为归当事人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备受争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征集意见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可能会在最近出台.这一条例的出台,旨在解决目前拆迁过程中违背<物权法>的行为,以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与<物权法>中物权精神不符的各种规定.本文主要论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物权精神,这些物权精神如何表现在条例当中.以期能够避免因暴力超前行为归当事人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学术界对担保物权立法体例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在立法体例问题上,应采民商合一制来规定担保物权制度,即应将普通担保物权整合规定于《民法典》中,而把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的和特殊的担保形式,以民事特别法的方式作出规定。这既符合当代民商法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