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12月16日起施行。《解释》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12月16日起施行。《解释》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迅猛发展,信用卡逾期贷款债权的时效利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信用卡债权催收方法的梳理、公告催收方式理论争议的对比以及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状况和司法动态实践的分析,认为在信用卡业务领域内,发卡行采用公告手段催收以解决时效利益保护问题具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迅猛发展,信用卡逾期贷款债权的时效利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本通过对信用卡债权催收方法的梳理、公告催收方式理论争议的对比以及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状况和司法动态实践的分析,认为在信用卡业务领域内,发卡行采用公告手段催收以解决时效利益保护问题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家》2011,(8):160-160
近日,宁波“80后卡奴”黄某因持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被拘,最后选择自杀一事,将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信用卡恶意透支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谢鸿 《新金融》1994,(10):46-47
目前,在专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此,笔者试从法律的角度谈谈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以利及时收回透支款和惩处利用信用卡作案的罪犯。 一、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界定 常见的恶意透支形式是持卡人采取逃避“超过交易金额必须向发卡机构索权后方能处理”的规定,在透支限额以下多次取现或购物、消费,造成大量透支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7.37万亿元,应偿信贷余额为7.59万亿元,其中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742.66亿元,不良资产催收处置压力巨大。当前,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主要包括短信催收、电话催收、委外催收及司法催收等,然而上述催收方式在实践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合规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发卡行通过将信用卡逾期欠款委托给专业催收公司处理,可以达到降低催收成本、提高催收效果及效率的目的。由于相关金融法规对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的规制尚属空白,实践中容易产生有关风险和纠纷。本文通过一起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典型案例,分析了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防控有关法律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发卡银行的发卡量急剧增加,信用卡风险日益显现,信用卡账户拖欠也逐渐增多,催收工作已成为各发卡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银行催收信用卡账户欠款,一般采取的催收方式有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报案催收、诉讼催收等。由于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对拖欠持卡人缺乏威慑力,报案催收存在立案门槛高、立案难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在营运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风险。实践中看,由于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之间潜在着风险源,银行鼓励善意透支和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同时存在,透支如果催收不及时,追索乏力或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就容易形成信用卡风险。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信用卡坏账损失、欺诈案件呈上升趋势,信用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卡在手,走遍全球”,一语道出了信用卡的魅力所在。 如今,信用卡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在享受信用卡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这张小小的“卡”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引起各界的重视。因为信用卡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信用”两字也就不再存在,发卡机构与持卡人由此将蒙受臣大的损失。尽管全球范围都加大了对信用卡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但是伪造信用卡或恶意透支等信用卡犯罪活动仍层出不穷,且有日趋增长之势,成为  相似文献   

12.
1999年3月开始施行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只是提到了“恶意透支”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1997年《刑法》界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过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由此可见,恶意透支与善意透支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从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风险。从实践中看,由于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之间潜在着风险源,银行鼓励善意透支和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同时存在,如果透支催收不及时,追索乏力,或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就容易形成信用卡风险。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信用卡坏账损失、  相似文献   

14.
月度新闻     
银行Bank恶意透支给出新界定2009年12月15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该解释,如果持卡人恶意透支数额在100万元以上,要被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16日起,《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首度对信用卡恶意透支、套现等行为构成犯罪做出了明确规定,填补了对惩治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等行为在法律领域的空白。过去我们不太注意的一些用卡细节,今后都应对照相关规定规范一下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用卡发卡总量、透支余额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尝试将信用卡逾期债权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本文通过对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法律性质进行分析,提示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行为的解释过于条文化,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对这类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本文从"恶意透支"的主体、是否"恶意"以及是否"透支"的界定着手,探讨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出了立法上的缺陷,提出了以后立法上需要改进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信用卡业务规模迅速增长,信用卡逾期客户总量扩大与催收人力配比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商业银行的催收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催收评分卡是国际先进银行提升信用卡催收管理能力的主要工具,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客户细分和催收决策,能在较低的成本开支下保持良好的回收水平。建行自2012年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不同的催收客户开发了6个信用卡催收评分卡,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银行信用卡催收手法不当引起的信访投诉案件不断增多。笔者对辖内信用卡催收情况的调查显示,银行信用卡催收过程中存在诸多乱象,并埋下风险隐患,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扩大,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信用卡业务部门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工作难度。本文试从信用卡业务的静态调查与动态控制方面,提出建立个人信用咨询中心和信用卡授权中心的设想,借此提高信用卡业务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控制恶意透支行为的发生。信用卡部门的业务管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