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行的乡村治理模式,与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农民的发展需求明显存在着"短板"效应,以致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解决办法仍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层面。文章以日本农协的乡村治理模式为案例,应用系统控制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揭示出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困境,提出了建立农协组织、确立土地产权私有化的产权机制、推广晏阳初平民教育模式、建立乡村治理评估体系和以多元化治理取代一元化治理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合作创新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然而,现实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知识产权冲突与风险等问题使合作创新经常低效率运行甚至中途失败,需要有效治理。文章分析了治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从治理困境、网络治理和知识治理三大方面,系统分析了合作创新的治理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其包括高层的国家、中层的省市和基层的县乡村三个层次的内容.乡村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也是其薄弱环节.只有筑牢基础,整个体系才会稳固,进而实...  相似文献   

5.
6.
党的十九大以后,乡村振兴便成为了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确保乡村振兴这一目标得以顺利实现,需要有效治理提供保障.因此,有效治理的实现不仅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是对城乡关系的重新思考,更是实现乡村更好发展的重要部署.面对这种情况,实现乡村治理就必须要针对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提出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揭示治理路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因素体现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情境特殊性、目标多元性和主体民族性。现存问题有治理主线明确性不足、治理主体参与程度弱化、治理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和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缺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遵循主线—结构—平台—补充的内生逻辑,具体表现为治理意识—治理主体—治理技术—治理责任—治理目标。治理实践路径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与应用符合民族实际的数字技术、强化民族地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四个方面,从而将民族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动能与优势。  相似文献   

8.
9.
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融入村民的健康保护意识和环境态度,通过构建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和村民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多主体协同治理中的权责分摊及竞合关系,并借助数值仿真分析利益相关主体的演化轨迹,揭示其协同治理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1)各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相互影响,任何一方行为策略的变动将同时对另外两方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依赖于政府与企业,村民的参与力度也会有效影响博弈结果。(2)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核心考虑在于参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短期上,政府应加大对不参与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长期上,政府需有效增加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补贴,扩大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正面效应。(3)政府对企业治理行为无法完全监管,村民参与能显著增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间接影响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需要建立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型关系。通过分析当前“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多中心治理”.  相似文献   

11.
董江爱 《经济问题》2004,(10):49-50
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并在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又引发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主要以山西省税费改革为案例,总结税费改革取得的成果,探索由此而引起的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的立法和制度体系[1]。基层是群体矛盾冲突易发的高风险地,故社会治理应首先将视角置于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农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所受监督不足、农村执法能力及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遂提出应以党建引领加强普法宣传、多方参与、共管监督、立法工作、乡村执法能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乡村治理视角的乡村债务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债务危机的实质是乡村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从乡村治理视角来分析乡村债务的成因,才能从根源上找到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本文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从乡村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乡村的职能定位和干部考核制度、乡村财政体制等方面来探讨我国乡村债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7,(12)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风气整体健康良好,但在一些农村中还存在着传统美德渐弱;赌博风气盛行;信仰出现危机;"人情"费用增加;盲目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的基层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视;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农村文化阵地不足难以满足需要。提出了治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文化阵地;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教育保障;成立民间组织等,确保美丽乡村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对梁漱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地考察了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所进行的乡村合作运动 ,分析研究了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并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 ,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犯罪率也急剧上升,从有关地区的调查来看,农民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主要是侵犯财产权、暴力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潜力的逐渐耗尽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良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践中,城镇化不但为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矛盾,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将广大农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形成参与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方法论,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场域。福建省乡村治理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保障五个角度出发,当前福建省乡村治理中存在着党建引领趋势不显著、多元共治内生动力不足、"三治结合"组合效应不充分、治理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要素和政策保障有待强化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强化福建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关对策,包括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多元共治、推动"三治结合"、创新治理方式、落实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阶段对我国乡村治理的领导机制和乡村治理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领导干部、主体结构、人才机制、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党建主线、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创新手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角度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