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燕 《金卡工程》2003,(3):59-60
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个隐私的保护问题,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门禁系统、ATM提款系统,还是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计算机数据的存取,以及网络交易中的身份确认等等,都存在隐私的保护问题。传统的安全环保方式不外乎使用密码、个人识别码(PIN)、磁卡或钥匙,但这些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保障,而且它们经常会被非法盗用或滥用,造成个人隐私及财务的损失,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其特有的稳定性,惟一性和方便性,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安全、认证等身份鉴别领域。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现行的许多计算机系统中,包括许多非常机密的系统,都是使用"用户 ID 密码"的方法来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实际上,这种方案隐含着一些问题。例如,密码容易被忘记,也容易被别人窃取。而且,如果用户忘记了他的密码,他就不能进入系统,当然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员重新设定密码来重新  相似文献   

3.
英国某科技公司近日发布了在线面部识别技术,称其能够降低欺诈和身份盗用的风险.该技术可为任何现有的在线支付加入额外的安全步骤,从而确保注册了他们服务的用户没有进行欺诈活动,同时也保证了是本人在使用支付服务. 在新注册银行账户、保险计划、在线钱包或其他敏感服务时,该技术会要求用户使用前置摄像头拍摄一张自己的脸部照片,这张照片随后会被注册到该公司的数据库当中,用来确保同一张脸无法注册不同的账户,不相符的面部也无法访问原始账户. 点评: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有它的局限生,用户的证件、银行卡被偷或被伪造,密码被破解,其身份就会被他人冒充,容易造成财产的损失.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除了脸部识别技术,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都应该在更多领域为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1.引言 利用生物特征的主要手段就是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身份鉴定的过程。由于生物特征本身与传统的密码等身份鉴别相比,具有很大的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较常用来进行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有:面像、指纹、虹膜、声纹、步态、签名等。  相似文献   

5.
《金融电子化》2007,(9):37-37
银行卡的交易安全全凭用户设置的密码,这也是银行确认用户合法身份的重要环节。只要密码不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即使银行卡被窃也不会给持卡人造成资金损失。  相似文献   

6.
郑力 《金卡工程》2004,8(8):64-68
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身份,保证信息安全呢?信用卡号、银行帐号、网络登录号,我们可能被生活中过多需要记忆的密码而烦恼。如何不用记忆这些密码而又不用担心自己身份无法认定呢?正在悄然兴起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华南金融电脑》2006,14(10):31-31
i—names数字身份地址注册运营商Cordance近日在Digi—tal ID World2006上宣布,所有的i—name注册将支持新的OpenID网络认证协议。OpenID因其简单性和以用户为尊的数字身份处理方式而在网络单点登录(singlesign—on)或“通用注册(universallogin)”中日渐获得认可。Cordance首席执行官Vince Caluori表示:“最后,互联网用户访问网站时无须再记得众多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也不会因为访问不同网站时使用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而有损安全性。凭借i—names,用户可以只用其i—name和私人注册人密码就能够登录任一支持OpenID的网站。”  相似文献   

8.
传统虚拟专用网(VPN)接入采用用户名和静态口令的方式进行认证,在安全性上存在一定风险。中国进出口银行应用动态密码身份认证技术,  相似文献   

9.
许永江 《现代商业银行》2008,(11):F0002-F0002
长期以来,业内对数字证书和OTP技术有着不同的观点,而且相互排挤和打压,可谓是“针锋相对”。举例而言,数字证书一方认为OTP技术过于简单、应用面窄,不能满足现在日益增长的对高安全性的身份认证需求,尤其对缺乏数字签名机制,极其不适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等应用;而OTP一方则反击称,数字证书过于复杂,没有考虑到目前用户普遍存在的使用习惯(用户名+密码),让使用者易于坠入到PKI复杂而艰涩的“深渊”中,而不知道到底这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蓝网mID移动式动态口令产品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密码认证手段的方法,将不断变化的动态密码和移动设备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方便易用的身份认证手段。 mID产品是国内第一个将用户认证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品。它充分利用了移动设备的使用日益增加,率先将网络安全技术移植到移动设备上,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网络应用用户认证手段,另一方面无须用户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金卡工程》2004,8(7):70-70
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利用人体生物待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生物待征是唯一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身份认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能否正确认证用户的身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身份认证技术就成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为了解决数字方式的身份认证问题,一些技术被逐渐开发出来并投入实际使用,它们各有特点,也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大型计算机主机系统安全的标准及相关措施一个可靠的保护机制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和好处:1.有能力鉴别试图进入安全系统的用户。这种机制使得当用户进入系统时,系统把用户与其唯一的身份标识联系起来。2.有能力检查用户是否具有他自称的那种身份。这种机制可以对用户做更进一步的身份鉴别,如要求用户提供密码等。3.只允许经过授权的用户访问受保护的资源。这种机制使用户对每一个受保护资源的访问权限得到细致的划分。4提供安全管理的简便途径。这种机制使人们可以选择安全的结构和管理的方式。5.记录对受保护资源的访问。它提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银行临柜人员办理业务时,首先要求签到。签到的目的是确认操作员的身份是否合法,而身份合法性是通过输入柜员号(ID号)和柜员密码来确定的。柜员号在银行内部是公开的,因此,柜员密码就成为准入业务系统的惟一“密钥”。同样,在  相似文献   

15.
一张照片、一些基本信息再加上一个独有的身份证号就是我们最传统的身份识别方法,然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面部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后起之秀正在逐步替代传统身份识别方法。作为ID(身份识别)新秀,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简便、准确、经济及扩展性良好等众多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安全验证、监控、出入口控制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工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网络中的“入侵”活动已经引起了公众的高度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的非法入侵、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现实危害。 通过对网络入侵事件的事后分析,造成安全缺陷的两个最普遍的原因是:(1)受入侵主机的错误配置;(2)系统缺陷或反应能力不足。 一、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安全性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相互交织的部分:保密、鉴别、抗抵赖性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指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这是保护网络安全方面人们最常想到的方法。鉴别是指在传输敏感信息或进行事务处理之前先确认对方的身份。抗抵赖性主要是与数字签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使用支付密码系统,客户使用支付密码(以下简称密码)作为支付指令。银行根据支付密码审核付款凭证,确认出票人的身份,并利用实时清算网络系统(以下简称网络),实时进行结算。支付密码是将付款凭证的有关要素(印鉴除外),加上客户的关键标识,利用计算机技术,经过加密运算后,产生的一组数据。收票银行将支付密码和其他票据要素输入计算机,通过网络传给密码核算系统,确认后即可付款。支付密码系统的安全性,除了依赖于硬件安全和加密算法的难破译程度,还需要有较好的实施方法。多种加密算法就是一种可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上转账、网上购物、网上缴费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开发了各种恶意程序,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键盘钩子"的技术,可以通过截获物理键盘的按键消息得到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等敏感信息。  相似文献   

19.
网银动态口令牌应用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上银行用户的爆发式增长,针对网银使用的犯罪方式也随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为了深入探讨网银安全性,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邀请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北京)的技术专家撰写系列稿件,从多个角度阐述网银安全防范技术、用户身份安全识别等安全技术,期望对各大银行提升网银的安全性和易用性有所裨益,进而为广大银行用户提供更安全更高品质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20.
《金融电子化》2006,(7):44-44
用户从支付密码表中查找支付密码容易看错行,造成查找错误。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辅助工具(密码尺).可以方便用户查找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