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文杰 《时代经贸》2013,(16):36-37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2010-2012年连续3年共3441个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考虑到中国特殊国情,在股权分置情况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高的公司过度投资水平显著高于分离度低的公司。  相似文献   

2.
终极控制人的利益侵占与控制权复杂度、两权分离度成正相关,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掏空行为要比中央控制的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更为严重,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掏空行为并不是很明显;被ST的上市公司比非ST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利益侵占行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发生的终极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主板市场很可能要比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利益侵占程度更为严重。要遏制终极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就必须要不断完善内部制衡和外部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3~2008年间发生大宗股权交易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事件124起作为样本,就我国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等因素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获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成负相关关系;两权分离度越高控制权私有收益也越高,终极控制权对私有收益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丰富了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避免恶意融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审计力度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等。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隧道输送行为一直都是监管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基于终极控制权的分析框架,并借以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和关联债权债务,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隧道输送行为和外资持股对其的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都被政府所终极控制;对于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确实可以影响到大股东的隧道输送行为,但对于政府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此效应并不明显;外资股东的存在能有效地约束家族终极控制者的隧道输送行为。  相似文献   

6.
沈炳珍  熊芳 《经济论坛》2011,(1):189-193
本文基于所有权集中或相对集中,存在终极控制股东的现实情况,选取了2007-2009年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1069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从终极控制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分歧角度,分析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民营上市公司在不同的上市方式下,在实际控制人同时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这对于改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科  张宗益 《技术经济》2010,29(4):86-90
本文利用2005—2007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探讨了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与终极股东控制权显著正相关,与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的相关性不显著;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与公司价值呈U型关系,且U型关系顶点左侧的样本数占整个样本的84.384%,即大部分的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控制在使其易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论文研究了终极所有权结构如何影响大股东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研究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下,资金占用和现金股利都可能成为大股东利益实现的方式,而选择何种方式有赖于大股东在特定所有权安排下的利益权衡。当大股东具有较高现金流权时,倾向于选择实施高派现股利政策,资金占用相应减少;反之亦反。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2004-2008年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研究了终极控制权、法律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与公司财务风险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加重了其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加重了公司财务风险,两权分离程度与公司财务风险正相关.较高的地区法治水平能够有效遏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上市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越好,其财务风险就越小.法律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公司财务风险,还有助于减轻由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7年1351家A股公司的手工收集数据,探讨多个终极大股东的控制权竞争、产权组合、进入公司管理层如何影响公司绩效。经验证据发现,从公司绩效角度,多个终极大股东间的控制权竞争可能表现为监督和激励效应,也可能表现为合谋和侵害效应,或者两类效应共存而相互抵消;当第一、第二位终极大股东的产权形式互不相同时,不会提升或者减损公司绩效,而当第一、第二位终极大股东都为国有产权或私有产权时,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第一位终极大股东担任公司董事长或CEO,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而第二或第三位终极大股东进入公司管理层会提升或减损公司绩效,具有监督或合谋效应。我们还发现,前三位终极大股东的两权分离都具有侵害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属性、控制权比例、控制权与所有权背离程度、控制链长度等因素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了研究。回归结果表明最终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公司价值之间呈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背离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不显著。政府目标多元化导致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其目标并不一定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政府附加的社会责任给上市公司的价值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下级政府部门。政府对上市公司控制链越长,企业受到政府的干预就越少,公司的价值就会越高;而控制链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的价值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还发现不同非政府实体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价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风险投资中控制权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金龙  费方域  胡海鸥 《财经研究》2005,31(12):107-115
在风险投资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由于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利益冲突,这时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进行适当分配成为关键.由于风险投资中有关控制权问题的复杂性,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以不完全合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两期模型分析了影响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重要因素,从而在统一的不完全合同理论的框架下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声誉机制等各种影响因素展开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减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相似文献   

14.
沉默的债权人与大股东的控制权升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仅仅局限于冲突的双方,即仅仅局限于股权融资的主体,而将企业资金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的债务主体--债权人几乎完全置于一边了.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中通常认为债务融资对企业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即利用债务融资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从而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证明,即在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的条件下,债权人有可能保持沉默,坐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甚至与大股东合谋来共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笔者通过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股东与债权人的合谋行为不但侵占了小股东的利益,而且减少了企业的价值,降低了企业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甚至对其他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并最终减缓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导致整个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及外部治理环境均发生了相应改变。仅从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控制权性质对多元化公司绩效的作用途径。多元化进入方式作为多元化战略的关键部分,对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多元化进入方式的角度分析控制权性质对多元化业绩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2~2004年11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为样本,从多元化进入模式的角度,考察了不同控制权类型对多元化经营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多采用自建方式实施多元化战略,采用自建方式的国有上市公司绩效优于采用并购方式的上市公司。同时,非国有上市公司多采用并购方式实施多元化战略,采用并购方式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绩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控制、资产替代与债权人保护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江伟  沈艺峰 《财经研究》2005,31(12):95-106
文章从负债代理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在我国对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情况下,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资产替代来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进行资产替代的行为与其持股比例之间呈倒"N"型的非线性关系;(2)公司投资机会的增加会对大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产生影响;(3)由生产经营性单位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生产经营性单位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替代行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终极控制权、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盈余稳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会计盈余信息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盈余信息越不稳健;相对于非行业专长审计师审计的公司,专长审计师审计的公司对损失的确认更及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显著抑制由于终极控制权分离所造成的会计盈余信息不稳健的行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稳健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导致正面的经济后果,文章的研究结论暗示雇佣一个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存在终极控制权分离的公司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邹平  付莹 《财经研究》2007,33(9):135-143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可能超过其持有的现金流权,造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致使股权结构更加复杂,为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淘空上市公司和利润转移等行为提供了便利。文章从理论角度考察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价值及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