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33年伯利和米恩斯(Berle & Means)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一书出版以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已成为现代股份公司的重要特征,而且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le—agent relationship)。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代理问题,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决定公司经营效率和公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内部控制系统在企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公司治理目标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保障。按照委托代理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2.
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未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问题。本文拟就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二者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起点,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保证。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基础(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根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提出公司治理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又为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重要保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应通过规范公司治理来改善内部控制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4.
浅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莹 《价值工程》2011,30(30):99-100
文章通过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间的交叉融合及不同之处,强调两者的相互促进和逻辑整合,提出了在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改进之处,从而充分发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概述 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制度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他是借助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的内部治理。其目的是保证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损坏所有者利益。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但公司治理的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财产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和实际控制权逐步实现了分离。在此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随着组织内部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委托代理责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委托代理责任”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涵义、实践、制度、职能、目标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规模和业务日趋复杂,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有力保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各方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  相似文献   

8.
浅析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司治理目标演变下的内部审计 1.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源于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对经营的一种监督与制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与经营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企业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两权分离公司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这种系统运作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控制经营行为。使其经营活动自觉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经营利益与所有利益的一致。因历史的路径依赖和社会体制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董事会受管理层控制或大股东控制的问题较严重。作为股东化身的董事既不能充当所有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对经营进行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控制性投资或大股东可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将底层公司的资金通过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方式转移至高层企业。从而使小股东利益受损。产生所谓的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博弈行为描述(一)在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董事会、经理)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所要求的是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很有可能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牟取私利。如果经营者认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股东的监督使其收益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是现代公司组织理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基础关系,认为其产生的基础是委托代理关系,目标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互动关系上分析,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起点,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然后对如何完善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两权分离,由两权分离而带来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国有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既是内部控制失灵的表现,也是公司治理失效的直接后果,因此把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模式已经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内部人控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严重失衡,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强化财务治理。  相似文献   

16.
论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内部控制与内部公司治理尽管在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 ,但总的来说 ,都认为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主要解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和约束问题 ,以防止董事或者经理侵害公司及股东的利益。一般认为 ,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所谓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 ,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 ,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 (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 )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公司治理是伴随着现代企业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基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而引发的有关委托代理关系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方面的内容。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由所有  相似文献   

18.
何湘娟 《河北企业》2009,(10):31-31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定义。公司治理是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双方利益和目标不完全一致情况下,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受托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强调在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团队三个层面实现权利分离及相互制衡,需要利用法规、制度或监管等形成“硬约束”。  相似文献   

19.
内部治理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是对内部审计功能及作用领域的重新审视。是基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所形成的所有权监督,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石。基于治理层面的内部审计仍然立足于第二层或更低层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管理层对下一级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的管理控制机制。如何协调内部审计在不同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全面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独立观察者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没有财产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分离、法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就不可能产生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