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粮食直补工作应注意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粮食直补试点,此举有力地推进了粮食流通市场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得到了农民的一致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须注意几个问题:1、粮食收购资金与补贴资金的兑付必须分离。要严格执行粮食部门兑付收购资金、财政部门兑付补贴资金的政策规定,确保农民能真正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2、发放补贴款与扣缴农业税款要分离。政策规定粮食补贴可以抵顶农业税款,但并不意味可以无条件强行扣款。财政部门一定要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抵税,不愿抵税的则发放补贴款。切忌态度生硬、方法粗暴的扣款,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国家对农民粮食种植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山东省全面开展了农民小麦种植面积核实工作。小麦种植面积是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将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准确地兑现到农民手中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切实注意做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齐鲁粮食》2003,(8):38-38
按照国家粮改政策的精神,河北省在中南部继续实行小麦保护价收购制度的6市中,选择了正定、邱县、隆尧、容城、肃宁、冀州进行将补贴直接补给生产环节的改革试点。这6个试点县(市)的农民必须凭“保护价小麦收购卡”和“粮食交售证明”兑付补贴。  相似文献   

4.
在中央和省统一部署下,淮安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04年和2005年对种植水稻的农民实施粮食直补,每亩补贴20元,2006年对夏收小麦和秋熟水稻实施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补贴标准分别是每亩10元和15元,稻麦两季直补资金每亩达45元。该市三年累计直接补贴种粮农民3.49亿元,90万农户平均每亩累计受益388元。实施两项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面积扩大和产量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新高。现行两项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  相似文献   

5.
粮食直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粮食连续五年减产的背景下,国家采取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等一系列利农措施,这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起到何种作用?财政部长金人庆说,国家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3月31日,财政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尽可能在春播之前兑付部分直补资金,并在上半年把全部补贴资金基本兑现到农户。随后,各地对直接补贴政策也做出了回应。一场粮食直补行动暖洋洋地展开了,意在温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报道称,当前春耕生产形势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松北区乐业镇裕丰村最近在发放粮食“直补”款过程中,以维修村级道路的名义扣发每个村民7元钱,引起村民的不满。有关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进行了调查处理,村镇两级责任人分别受到党内纪律处分,被扣发的4606元补贴款如数返还到村民手中。长期以来,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粮食"直补"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一)补贴率低于农民预期,不足以调动种粮积极性以枣阳市为例,2003年全市价外补贴总额594万元,按18.3万农户计算,户平30元,人平不到7元。农民为得到0.06元/kg的补贴,粮食要晒干除杂,加上减重因素,基本上没有增加什么收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农民不愿将粮食卖给粮食企业,而卖给个体粮食经营者。而且由于当前的补贴范围仅限于定购粮部分,这与农户所售商品粮数量有较大差距,普遍认为补贴面过窄。此外,价外补贴部分相对于农业投入成本的增长量来说微不足道,并不足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三老”问题难消化“老粮…  相似文献   

8.
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推广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优质专用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一项重要措施。上述政策的出台并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家实行的粮食收购“直补”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对粮农切身利益的关心,农民普遍表示欢迎。但据湖北省各地农调队调查反映,农民对国家粮食收购“直补”政策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普遍存在如下的意见:一、目前,“直补”粮食收购通常是按各村中晚稻上报面积及历史粮食订购情况分解到村,由村向农户下订单。订单计划(特别是对种粮小户的订单计划)存在一定人为因素,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快,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农户当年的中晚稻种植实际情况。有的农户有售粮任务,但无粮食卖,有的农户有粮食卖,但无售粮任务或售粮任务少。为了完成国家粮食…  相似文献   

10.
以计税田亩面积扣减半年内不能恢复粮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养殖面积作为直补依据,对种粮农户实施粮食价外朴贴.关键环节是棱准直补面积,为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前在核定直补面积工作上应力避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立粮食直接补贴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发展全局,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对促进粮食生产,保护厂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就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粮食直补工作提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今年起,国家开始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并抱起了新一轮种粮高潮。由于直补资金发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强对直补资金的审计显得相当必要。通过加强对直补资金来源和支出的审计,监督其筹集和发放,以保证直补政策的执行到户,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粮食直补的性质与功能、政策背景以及目标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 ,指出为了确保粮食直补政策目标的实现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推进 :( 1 )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 ( 2 )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支持体系。 ( 3)发挥粮食直补的导向性作用 ,推进粮食优良品种的种植。 ( 4 )制定粮食预案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粮食购销体制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为了保护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对农民种粮的收入支持,从2002年起,有部分省(市)陆续出台了对农民种粮实行保护性生产补贴措施。对农民种粮实行保护性生产补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笔者对以下五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第一,关于建立粮食保护性生产补贴制度的认识问题。目前,人们对要不要建立粮食保护性生产补贴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我国目前粮食供大于求,库存数量多,不需要再搞什么保护性生产补贴;有的则认为,保护主产区,非产区同…  相似文献   

15.
现行补贴政策的问题 现行对粮食的补贴资金主要有国家储备收购资金贴息、仓储费、各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收购资金贴息、超储补贴、地方储备粮的利息及费用等,其中以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资金利息费用补贴和国家储备粮油费息补贴占大头。  相似文献   

16.
《粮食问题研究》2004,(1):42-42
按照2003年江苏省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办法,丰县、灌南、宿像、盱眙和阜宁这5个产粮大县的农民每种一亩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将得到10元补贴。江苏省希望这一做法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一亩地补10元,以一户家庭四口人、人均耕地一亩、每年两造计算,一户农民家庭一年可得80元。那么,80元会否让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返回农村重新耕田呢?早些时候,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披露,全国农民收入17%来自劳务收入,而农民收入增长的41.8%依靠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18.
粮食直补政策:效应、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运作的情况、实际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效应作出了三个基本判断,进而提出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后,对种粮农民实行财政直接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决策。从2004年3月份开始.粮食直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补贴方式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概括起来有四种方式:一是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补:二是按计税产量补贴:三是按计税面积补贴:四是按交纳的商品粮数量补贴。我市按全省统一要求实行小麦实际种植面积补贴。  相似文献   

20.
完善粮食直补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对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关于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认识,目前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部分人认为补贴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在实践中,不少地区采用脱钩补贴的形式,即以计税面积、计税常产或基期商品粮数量为依据计算补贴,补贴的对象是所有承包土地的农户,而与是否种粮并无关系。我们应当明确,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应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还没有进入通过直接补贴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2.补贴强度太低。由于我国目前财力有限,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