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2008,(7):159-159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孩子。他两岁死了父亲,为了生活,母亲带他改嫁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无钱供他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杂活,一边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困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最使他感到困苦的就是每天的饮食,  相似文献   

2.
《发展》2008,(8):159-159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诺贝尔的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被送过日子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市高级卫道士小学念了几个学期。在这所小学里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个学生中得到最高分数的3个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走向世界》2010,(20):88-89
《无人驾驶》 剧情简介:志雄(刘烨)是个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男人,开着好车,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家庭,比较富足的生活。但他的心理却一阵阵的发空。王遥(陈建斌)是个生活失意的男人。他是个开公家车的司机.一次意外的事故让他没法继续工作。里加(黄轩)是个八零后的年轻男人。开着改装车。替人代驾。他喜欢好车.喜欢漂亮的女人。一场意外的车祸将三人联系起来.却又引出另外四个女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他是个率真而充满梦想的上海老人。为了西藏墨脱的孩子们,他改变了晚年的生活志向,重新开始了一种意气风发的日子。因为他的多方奔走,一所耗资86万元的希望小学在一个落后封闭的原始村落建立起来,可他却不愿别人张扬他的故事,“我只是想在晚年做一点事情而已,有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5.
杨燕丽 《魅力中国》2010,(19):177-177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他写作的田园诗与他所生活的农村环境密不可分,也与他亲自躬耕的生活经验不无关系,正是在这种生活体验中,才有了陶诗和谐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今年29岁的张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企从事管理工作,七年间每天从事电脑工作十几个小时,生活因工作缺乏规律,也由于性格好静,不常运动。从去年3月份开始,他的身体感到莫名的疲劳,四肢无力,容易发脾气。他以为和工作环境有关系,换了个尽量少和电脑打交道的职业,但身体状况不但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     
邓伯超 《魅力中国》2010,(24):170-170
《私塾》记叙作者童年的往事,描写了作者童年的天真、聪明与顽皮。反应出作者童年生活在一个书香之家而又孤苦的寄托在舅老爷家的复杂心情,他从童年心里萌发了倔强与傲慢。但与同伴们的相处融洽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回忆。他迷恋他第一任启蒙老师,敬仰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四书五经》的孜孜不倦的苦读,他一个老夫子的形象,绵绵不断的把中国文化传给他的孩子们。他把蓬松的毛笔尖放在嘴唇边舔舔,然后把墨吃下去,更见他老夫子的形象与对古文化的追求。作者同伴们生活俭朴而又天真,他们在一块学习生活像是一群小鸟,毫无目的的任凭老师和家长摆布,像唱歌一样日复一日的背诵着老师教给的文字,她们从心底萌发一丝丝的爱护,表现在课余生活的顽皮上。长大成人以后、他的伙伴们现在生活在哪里、生活的怎么样呢?可见作者对他的同伴们仍有无限的眷念和回忆。《约婚》一文描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一段生活经历。他从听之任之发展到与家庭和亲戚的叛逆。从中可见作者青少年时期就有一种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对当时农村家庭生活的背叛。他从心理感觉到对不起他的表妹,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和憨厚农村家庭妇女基础。她能顶住贫穷和劳累的农活,给作者留下了典型的农村妇女的形象。但作者不想象他母亲一样的生活,极力去吸取知识,努力踏上他梦寐以求的上层文化生活。在这奇怪的思想压迫下决然与表妹分手。文章记叙了姑奶和母亲以及亲戚之间来往。可见她们相处和睦,而又迫于生活的压力遇事吵架,说明当时农村生活艰难。作者青少年就这样在家、亲戚和学校环境中不断长大成人.直至步入高等阶段学习和炉火般的锤炼,最终成为一名工作能手和文化智者。  相似文献   

8.
十三年前,从赣南农村来了一位“小气”的新战士。每月6块钱的津贴,他一分也舍不得花。日积月累,聚少成多。他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成了班里最“富有”的人。然而,有一天,为了给驻地一位孤寡老人看医买药,他慷慨解囊,把积攒了十个月的6张“大团结”和盘托出。战友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大家还发现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户”洗衣扫地、挑水劈柴……  相似文献   

9.
李庆 《魅力中国》2010,(28):99-99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他认为生活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生活的教育;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的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也就是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  相似文献   

10.
《民师》段     
邓伯超 《魅力中国》2010,(30):202-203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创办村小学和他对教学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有加,对待家长通情达理,他学海无涯对知识吸取。在创办学校时他能与村部配合,一个人连续几年包班包教。在作者眼里留下一位严师慈父的形象。他在教学过程中眍心沥血、含辛茹苦或编成故事。与同事配合默契,但最终有个好的归属,考上了师范学校。办公条件、生活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变,他有了更好的发挥才能机会。  相似文献   

11.
板寸头,黄皮肤,瘦小的身材,厚实的老茧——这是他的外在形象。为了生存和生活,他辗转各地、做过很多工作,饱尝了打工生活的苦辣酸咸。  相似文献   

12.
决战深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生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一个潮湿的早晨,乘坐直升机来到南中国海上某个钻井平台,然后一扎就是28天不上岸。而即使到了平台上,也不意味着他可以睡个懒觉,作为中国海上石油巨头中海油的一名钻井总监,他就好比钻井平台的神经中枢和CPU,他必须对平台上所有工作进行24小时的闭环监控,并处理所有突发的复杂情况。如果不上夜班,他必须在早上6点起床,因为平台上等待他处理的事情还很多。  相似文献   

13.
甫一青 《中国西部》2012,(29):165-165
“如果没有前—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飘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王映霞  相似文献   

14.
乞丐之所以乞讨,决不仅仅因为肚皮吧,许是他的心灵荒芜了,点爱未存。倘若一个乞丐恋爱了,他会不会退出丐帮,重新生活呢?但有一点是,恋爱是可以改变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郜玉岭是山东省曹县位湾镇王泽铺村的一个青年农民,几多坎坷,几多磨难,辛勤的汗水、泪水伴随他走过了许多常人不知的曲折弯路,经受了坎坷的磨练,但他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他的成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在闯荡市场的路上碰个鼻青脸肿。1985年郜玉岭因2分之差高考落榜后,带着痛苦的心情回到了家。为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他凭自己的满腔热血努力寻找适合于自己走的致富门路。当他看到别人走南闯北发了财,他在家再也呆不住了,做了布匹经营,但由于不熟经营之道,他虽然起早贪…  相似文献   

16.
柳依 《民营视界》2009,(5):45-47
张宝友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家乡的名人纪晓岚联系在一起,35岁之前,他一直靠着辛苦经商改变自己曾经贫穷的生活,纪晓岚对于他来说,只是个非常熟悉的符号,符号背后的记忆是那些流传于乡野之中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以及十多岁时他在书店买的第一本关于写纪晓岚的书《一代文宗》。而到了1999年,通过多年开饭店、  相似文献   

17.
1997年 7月,走出海南大学农学院的校门,黄进民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可当他拿着报到书兴高采烈地跑到县人事局报到时,情况已经变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等原因,他不得不面对难于分配、没有工作的现实。   12个不眠之夜之后,他不停地问自己:“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吗 ?农村也是一个很大的人生考场,难道就不能用自己知识和智慧、青春与汗水开拓一片新天地吗 ?”黄进民这样说,也这样做。面对人生新的抉择,他毅然回到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保亭县新政镇毛文村委会番那黎村,乡亲们纷纷投来疑惑…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出了个人的理想生活境界,即哲学的观照生活。他对哲学观照的对象进行了规定,并运用辩证法思想分析了观照的过程。他认为只有哲学沉思的生活才是通往真理世界的唯一途径。柏拉图将理想的生活境界诠释为脱离感性经验的理性思辨,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9.
好图     
《中国经济快讯》2011,(16):73-75
九年的铁笼生活 4月14日,浙江金华,今年39岁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宋红文从关了9年的铁笼中被解救出来。他原本是个成绩优异的少年,高考前还通过了飞行员初试,但之后没多久,他突然行为异常,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因为无钱医治,加上难以控制,从他发病开始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不得已家人焊了一口铁笼子,将宋红文装了进去。图为3月3日,红文手扶着铁笼,限神中带着丝丝绝望。  相似文献   

20.
孙谦 《中国西部》2012,(10):114-121
许是因为那些过往的生活磨砺吧,邓平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忠诚,作品总是逼真的展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他见过的,经历过的人、物、景、事。我总觉得现实也好,抽象也罢,在邓平的心中其实就只有恬淡的时光。朋友说邓平,“如实观照,活在当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能活得如此明白,难得!难得!”那些作品里的山脉和岩石他都曾脚步很轻的从它们身边走过,无数个季节之后,他也就像岩石的菱角一样,再也凝结不成锋利的感慨了,残留下的仅仅是看得见的风景,看不见的时光在其作品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