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由烽火通信公司推出的接入网新产品IBAS系统近期在大连市电信局通讯网得到成功运用。 IBAS系统是烽火通信公司最新研发的一种集传输、接入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宽带接入产品,既可应用于传输网特别是移动网提供2M口业务,承担传输功能,也可应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信体制的不断改革,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SDH、ATM技术、用户终端接入技术的日益成熟,接入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入网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发展、通信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必然。用户光纤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基础,多年来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几乎没有多大发展,仍然以传统音频双绞线接入话音和窄带通信业务。虽然HDSL、ADSL等技术开始应用,铜缆接入网固有的窄带宽、高损耗的特点已经越为越  相似文献   

3.
厂商     
《当代通信》2006,13(5):74-75
中兴通讯NGN产品捷报频传,烽火通信FTTH市场再度发力,助阵四川绵阳电信网吧接入工程,东信北邮中标北京移动综合即时通信中的WW和POC工程,中企通信与GXS合力打造B2B电子商务数据交换中心,北电语音服务第20届冬奥会勇“夺金”,NEC在“Mandarin Oriental Tokyo”构建全IP电话系统,Spansion公司和M-Systems合作开发新产品。[编按]  相似文献   

4.
何为AnyMedia~(TM) AnyMedia~(TM)是朗讯科技最新推出的第四代接入网产品——AnyMedia~(TM)接入系统的注册商标,AnyMedia~(TM)就是可以通过铜线、光纤或无线等任何物理媒体传输,支持话音、数据及视频等任意信息媒体,支持ADSL、HDSL、SDSL及VDSL等“变铜为金”的xDSL技术,支持网络结构由FTTC、FTTB最终发展为基于ATM PON的FTTH。AnyMedia~(TM)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的接入平台。目前采用光纤逐步拓展网络同时充分利用铜线宝贵资源,最  相似文献   

5.
信息产业部以“信部科[2002]143号“文发布”接入网技术要求——单线对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SHDSL)”、“接入网技术要求——26GHz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话音分离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ATM方式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用户端设备”、“移动IC卡公用电话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根据我国邮电发展2000年总体目标及邮电部“九五”规划,我国接入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建成数字化、宽带化的接入网。当前,我国的接入网建设刚刚起步,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有关接入网设备的相关标准以及相配合的测试方法均在研究和讨论之中。忙时呼叫处理能力BHCA值是衡量交换设备质量的主要指标。光纤接入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九五”接入网发展目标分为两个档次。经济发达地区,“九五”期间光纤化占总用户数的比例应达到30%-50%;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达到20%-30%。为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河北邮电管理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光纤接入网建设。 一、主干光缆要保证足够富裕容量。光缆系统应考虑话音、数据、CATV等业务,并采用同缆分纤传输。中等城市主干光缆应不少于48芯,即开6个系统或8个系统。小城市主干光缆的芯数不小于24芯。  相似文献   

8.
汪红霞 《当代通信》2006,13(13):54-55
“宝剑锋从磨砺出。”十年耕耘,十年磨砺,烽火通信在FTTH市场终于开始了收获。目前,烽火通信已相继开通国内和国际数十项颇具影响力的FTTH工程,基于EPON的FTTH全业务解决方案相继走进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国内二十多个省市以及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有关传媒统计:2005年FTTH国内市场品牌结构,烽火通信以44%的份额独占鳌头,成为光纤接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品牌。  相似文献   

9.
接入网的产品市场上已经有许多家,各家在实现的方法上都有所不同,都有其缺点和优点。我们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早在1996年8月份就设立了项目“SDH数字综合接入网”,主要设计思想就是采用标准SDH的STM-1传输技术来组建接入网。该接入网是国内最早把SDH传输制式应用在接入网领域内的,并且巧妙地把SDH传输技术和接入技术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近日,信息产业部以“信部科(2000)282号”文发布了“接入网技术要求-综合数字环路载波(IDLC)”、“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带话音分离器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等2项通信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一、无线接入网的主要技术 无线接入网技术是指接入网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使用无线传输媒质,向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接入服务的技术。作为有线接入网的有效补充,它有系统容量大、话音质量与有线一样、覆盖范围广、系统规划简单、扩容方便、可加密码或用码分多址(CDMA)增强保密性等特点。是当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农村、边远城镇,在水利、电力、工矿等专业网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邮电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山西省用户接入网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改造原有接入网和发展新的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要根据接入网所支持的业务而定。既要满足当前话音与信息业务的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宽带业务要求,推进光纤到路边、大楼、小区等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烽火通信科技依托中国光通信基地的雄厚技术力量,秉承老一辈科研人员创新务实的优良传统,瞄准光纤通信、IP技术、无线通信三大领域,以市场为驱动,不断抢占新的技术制高点。 近年来,由于DWDM技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大量商用,研究以DWDM为基础的光传送网成为热点。烽火通信科技承担了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光传送网核心技术OXC和OADM的研发任务,现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  相似文献   

14.
所谓接入网是指交换机到最终用户之间的通信网络。传统的双绞线因其距本地交换机距离短(一般3~5Km),业务单一(音频业务)而不能满足通信日益发展的要求,因而提出了接入网概念,阿尔卡特接入设备因其品种全、功能强、性能优、价格合理而成为国际市场及中国市场的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中兴接入网ZXA10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窄带电信业务的需求,同时也结合了日益发展的CATV等宽带业务,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图像三种业务的共同接入,实现“三网合一”,也是最终向B-ISDN用户宽带接入网过渡的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方案。 随着光纤技术的进步,光电器件成本的逐渐下降,光纤接入的成本完全可以和铜缆网络相比。通过采用光纤接入技术,运营者不但可以改善服务质量,降低运营维护成本,而且还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综合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电信网上的基础设施也不断进行着更新换代。自90年代以来,电信网络的光纤化逐渐由主干层渗透到接入层,光纤接入网设备以其灵活性、经济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已经由研发试验阶段,发展到了规模应用阶段,大大推进了本地网优化的进程,实现了接入段的数字化和光纤化,使得通向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在最低的成本投入情况下体现出了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市场产品     
《当代通信》2004,(7):58-59
烽火通信EPON项目通过国家863验收 近日,由烽火通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项目成功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严格测试和总体验收。至此,烽火通信已完全独立掌握了EPON多项核心技术,其开发成功的EPON系统在国内率先具备先进的商用水平,标志着中国在通信领域关键技术上又一次获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本期专题为接入网 用户接入网是现代通信网发展引出的新概念。根据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用户接入网(Access Network)是指本地交换局(LE)与用户终端(TE)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包括复用器、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传输系统以及用户接口设备。其目的是综合考虑LE、用户环路与TE,用标准化的有限的接口及多种传输媒介灵活地支持混合的接入类型与业务。近几年,电信业务尤其是语音、数据、视像综合业务市场的兴起,传统的双绞铜线的用户接入方式遇到了挑战,电信运营部门强烈认识到接入网的宽带化刻不容缓,各种接入网技术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以电话综合数字网(IDN)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通信网,能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数字连接,承载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的多种电信业务,用户能够通过有限的一组标准多用途用户/网络接口接入这个网络,实现话音、数据、图像和视频通信。该网络提供的业务范围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并可与我国现有的公众电话网、公用分组交  相似文献   

20.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是国际电联(ITU)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它除了包含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外,还可以包括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在ITU-T第13研究组的最新建议G.963中,把接入网(AN)定义为本地交换机(LE)与用户端设备(TE)之间的实施系统,其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LE),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TE),通过有限的标准化接口,将各种用户的功能需求接入业务节点。接入网新概念的引入,给电信网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