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莉 《云南金融》2011,(8X):122-124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的核算,实际利率法的核算较为复杂,涉及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确定、减值对摊余成本的影响,实际利息收入的计算以及减值以后贷款利息的计算等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债券回购、拆借、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对一般的存款(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分类为其他金融负债,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本文主要讨论实际利率法在贷款业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崔莉 《时代金融》2011,(24):122-124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的核算,实际利率法的核算较为复杂,涉及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确定、减值对摊余成本的影响,实际利息收入的计算以及减值以后贷款利息的计算等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债券回购、拆借、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对一般的存款(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分类为其他金融负债,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量。本文主要讨论实际利率法在贷款业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何初始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凰,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指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进行的计>;初始计量之后再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计量统称为后续计航。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计量涉及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计磁基础,涉及选择公允价值还是按摊余成本,以及该公允价值的变动和摊余成本相关的价值调整是否计入当期损益等。新22号准则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总体比较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有所增加,但其变动不都影响当期损益,以往上市公司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损益调节的方法被限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具有重要作用。今年,财政部发布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金融业沿用多年的会计标准将与国际会计准则开始全面接轨。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中存贷业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贷款成本、收益、损失的计量原则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银行的业绩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对贷款和应收款会计计量的主要原则是:在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在后续计量中使用实际利率按摊余成本计量。实际利率摊余成本法的应用是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现行贷款会计计量…  相似文献   

5.
陈品琴 《会计师》2010,(10):25-26
<正>一、新准则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规定及内容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予以摊销,并且实际利率法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及其处置时损溢的处理。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整个核算过程中最复杂的核算内容就是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收益的确认,由于每期收益是根据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确定的,因此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关键在于其摊余成本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金融会计》2008,(9):4-15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相似文献   

7.
吴良海 《财会学习》2006,(10):28-30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其中,第十四条将实际利率法解释为"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摊余成本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200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但是摊余成本的概念和定义晦涩难懂,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解读,有的从计量属性的角度来看,有的从定义本身是否合理和精确来看,有的从简化摊余成本的计算角度来看,但是仍然无法找到清晰的理解其定义和核算过程的逻辑基础.本文试图从欧文费雪《利息理论》的视角来深刻考察摊余成本的后续计量过程.  相似文献   

9.
和艳美 《会计师》2010,(6):33-34
<正>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中,利息调整的计算形式多样,较难快速、系统地掌握,因此本文先介绍了其通用计算模型,然后再举例应用,以期能给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四个分类与金融资产具体的确认和计量紧密相关,其中第1、4类,按公允价值计量;第2、3类按摊余成本计量。  相似文献   

11.
摊余成本的计算结果受实际利率制约,而实际利率具有可选择性。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就不同实际利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为制定恰当的会计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所得税法》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两种规定的不同导致产生暂时性差异。企业持有到期投资在不同期间税会差异产生的原因不同,其账务处理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在200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首次出现了摊余成本这一概念,然而由于摊余成本其概念及定义非常晦涩,不便于人们理解,因此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纷纷对摊余成本展开了相应的解读和研究,有的基于概念及定义本身是否精确合理展开相应的研究,有的基于计量属性的角度展开相应的研究,有的基于利息理论对其展开相应的研究,有的基于摊余成本的简化计算角度展开相应的研究,但是始终无法对摊余成本的概念及定义给予一个较为清晰的便于人们理解解答.因此研究摊余成本的内涵及其会计实务应用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一般按照公允价值或者摊余成本等进行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会存在暂时性差异,进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均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合理的进行金融资产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处理应当成为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金融投资类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曲京涛 《会计师》2009,(3):23-24
<正>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此次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具有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特征,引入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但在会计实务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也可圈可点。摊余成本的计算让许多学者为之烦恼,本文就摊余成本举例说明其核算方法及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6.
睢静 《财会学习》2021,(13):155-156
在新的金融工具准则中,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本文重点针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实务中,因其他投资方对原控股公司持有的子公司增资而导致原控股公司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会计处理因涉及股权成本的重新计量、损益的重新确认、处置利得的确认等方面,并且需要引入公允价值理念,实务处理较为复杂,存在以下难点:个别财务报表如何确定增资扩股之后剩余股权成本、剩余股权损益...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提出对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采用预计损失的方法,该方法对金融工具计量具有创新性且其运用复杂,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在介绍预计损失法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预计损失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的问题,并阐述了预计损失法在我国会计主体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中将金融资产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两类。本文简要分析了IFRS9中新的金融资产两分类法的优越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如何改进我国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损益的影响(一)金融资产、负债重分类带来的影响资产负债分类的不同及分类的变更直接影响损益的计算。比如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以摊余成本计算,一旦该分类资产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结转,剩余部分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需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或发生减值时转出才能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