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2.
姚文宽 《时代经贸》2012,(18):69-70
关于国有企业是否是公共机构有“公共机构执行论”和“公共机构控制论”两种观点。美国的“公共机构控制论”观点是依据国内没有大量基于自身利益行为的国有企业推论出的,不符合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的国情。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有企业是否是公共机构有“公共机构执行论”和“公共机构控制论”两种观点.美国的“公共机构控制论”观点是依据国内没有大量基于自身利益行为的国有企业推论出的,不符合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的国情.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认为,“掠夺之手”模型和“扶持之手”模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前者以政府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后者则坚持政府是公共社会福利代表的假设。但两者都认为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这说明两者背后可能存在共同的逻辑。通过更为细致的比较,发现两种理论模型其实在进行前提假设时并不完全绝对,前者承认在特殊时刻,政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会重合,后者则在承认政府存在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政府治理解决这一问题。这提示我们,如果政府具有自利和利他的双重属性,则两种理论的冲突可以弥合。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经济中有两只著名的手:“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和“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却不知还有只“看不见的自然之手”。前面两只手说的是市场和政府是决定经济运行最主要的两种力量。不过,经济中还存在一些非市场、非政府的因素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可能比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还要强大,总是让我们挥之不去,就像上帝一样,在冥冥之中主宰着我们的经济,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6.
论“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界对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效率与公平兼顾论。笔者认为“效率与公平”是一种和谐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效率-差距扩大-公平-差距缩小-效率。而这种和谐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人类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中必然走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磊 《技术经济》2001,20(6):62-64
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 ,目前 ,仍然以“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两大主流观点占主导地位。两种观点从各自的角度对会计本质都作出了精辟的阐述 ,且言之有理 ,自成体系 ,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两派观点 ,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 ,已由开始的各执一方 ,互相争论 ,向现在的彼此认同 ,意见统一的趋势发展 ,两派观点的界线已不是十分明显 ,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管理活动论”侧重于会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 ,“信息系统论”强调会计的反映职能。由此可以看出 ,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运用哲学关于个…  相似文献   

8.
<正> 外债偿还高峰即将到来是90年代我国面临着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能否顺利渡过这次偿债高峰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对此有“乐观论”和“悲观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两种观点争论的实质在于如何科学地确定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回答适度外债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陡降。关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即所谓“资金制约论”和“资源制约论”。我不同意“资金制约论”,也不同意“资源制约论”的某些观点。我认为,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陡降是多年来存在于我国经济内部的原材料与能源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和加工工业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这两种方向完全相反的矛盾的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它与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货币供应量控制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结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对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虚假会计信息出自单位会计人员之手就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以此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做法。提出要遏制腐败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问题,必须在净化社会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窦熙博  李东升 《经济师》2004,(11):197-197,199
“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 ,要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触及的是基层政治体制改革 ,即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综观目前理论界的争论 ,主要有两种观点 :“取消论”和“服务论”。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 ,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村 ,应从现实出发 ,面向未来进行研究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入世的需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使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在1983年5月召开了第三十届大会,会议就经济地理学方法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大会筹备委员会为使讨论更好地适应现代课題,在当前日本已形成的若干主要研究潮流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1)地域构造论;(2)区位论;(3)资源论与环境论。在全体大会上有三个主要报告:“经济地理学与国民经济的地域构造”(山川充夫)、“从近期经济地理学成果看方法论——以区位论研究为主”(金田昌司)、“资源论的动向与课题”(森潼健一郎),本文即根据这三个中心发言整理而成。战后日本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个,即“区位论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它们的方法论由于所依据的经济学不同而有差别,但是都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并且都同意把研究对象限定为“经济地域构造”或“经济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者对其研究对象“地域构造”作了如下定义:“地域以区位为构成单位,同时它又是更大地域的构成单位。换言之,若干个区位的集合即为地域,这种地域聚集形成更大的地域以至整个地表。地域的水平集聚和垂直集聚——地域的排列组合状态,即为地域构造或空间构造”(西冈久雄,1976年《经济地理分析》)。“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学者则注重从生产关系和历史的观点研究经济地域如何形成。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希望两学派更好地融合交汇,以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腐败”定义的基础上,运用“经济人行为假设”、“成本—收益”和“寻租理论”等经济理论工具,对腐败行为的产生进行剖析,探讨了中国当前存在大量腐败现象的经济和社会根源。进而得出不完善制度导致的经济运行的非效率是导致腐败行为产生的最根本源泉,并对腐败治理进行理论分析和建议。指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遏止腐败行为的有力杠杆,但最根本的措施是推进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杨绍政 《经济学家》2003,(1):122-123
当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引进吸收论,二是竞争赶超论,三是比例协调论。第一种观点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反对“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希望能在尖端的IT产业的发展上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观点,认为“我们在IT产业的发展上,也应该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和部分硬件,努力消化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并加以改造,使之为中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国民经…  相似文献   

15.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1993年“十四大”中的战略性表述。近10年来,在经济取得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地区及各群体收入差别加大,贪污、腐败、钱权交易之风也屡禁不止。“不平则鸣”,乃人之常情。有人因此对“效率优先”提法产生质疑。有些人认为在改革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经济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提法不够准确,于是提出了“社会主义联有制”的设想。认为“联有制”既包含“公”的成份,也包含“私”的成份,且“公”与“私”是共存而非对立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被人接受姑且不论;但在实际当中,个体私营等非国有经济的迅速掘起确是不争之事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看来在实践中已是行不通了。非国有经济如今不只是在卧榻之侧轩睡了,而且醒来后还“折腾”得颇为厉害,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先生的《论中国的非国有企业发展进程及其特色》访谈专论以及青年理论工作者宋宏撰写的《重新审视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发展中的非国有经济。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18.
腐败的存在使一个经济体承担了实质的经济成本。腐败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投资的数量和效率下降,从而也使经济增长在数量和效率方面有所减少。本文首先界定了一个投资宏观经济效率的简单概念。并建立了它与腐败的联系,同时估计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文中使用的两类数据是由作者计算的投资效率和透明国际所公布的各国腐败观察指数。本文的结论是:如果能够减少腐败,经济将获得实质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 ,企业多角化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课题。从目前看 ,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一为“必由之路”说 ,认为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多角化经营 ,可以规避风险 ,实现资源共享 ,产生 1 1 >2的效果 ,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观点在 80年代中后期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其二为“陷阱”说或“误区”说 ,认为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 ,管理难度增加 ,效率下降。这种观点近几年呼声日高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我认为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多角化作为经营战略和方式而言 ,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企业运用这…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围绕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采取怎样一种对策,我国经济学界在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上展开了一场相持不下的论战,形成了所谓“需求不足论”和“需求膨胀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他们主要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韵总量关系去寻求理解和对策。争论双方虽然都是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经济形势,但使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一方认为,“对于经济分析者来说,可以用各年度的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测度已实现的总供给的增长,用各项贷款总额的增长率测度总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