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部相对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东部地区的持续恶化,是导致中、西部与东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大,许多地区的TFP增长率甚至绝对水平下降,特别是纯技术效率恶化,经济增长日益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TFP增长的波动与GDP的波动高度相关。而TFP增长的长期趋势与资本增长率的长期趋互补,分别与GDP的长期趋势即潜在增长率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2008年以来,许多省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只有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TFP增长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集聚经济、相关性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运用熵指数探讨了城市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并根据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集聚经济、城市产业相关性多样化和无关性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城市产业集聚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都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但是多样化的作用显著大于专业化的作用;(2)并非所有的多样化都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知识溢出为主要影响机制的相关性多样化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以组合效应为主的无关性多样化不能或尚未促进经济增长。这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受益于具有相关性或互补性的多样化部门和专业化部门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文章验证了我国城市经济中既相关联又具差异化的知识溢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TFP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设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年均进步率为5.1%;此外,通过计算还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9%、12.53%和2.27%。资本、劳动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18.03%和53.5%。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5%,超过了资本、劳动两者贡献之和,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首先将两位数工业行业分为投资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然后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了2006—2017年的两部门技术进步效率及其变化情况,两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都超过了1,且投资品部门的TFP变化指数相对于消费品部门更高,投资品部门TFP变化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消费品部门呈波动下降趋势,最后运用PVAR模型考察了两部门TFP冲击对产出、投资和就业的影响。TFP冲击的结果显示:两部门TFP冲击对经济发展都具有扩张效应,促进了产出增加,且TFP冲击对投资品部门的影响作用更大,消费品部门的TFP冲击对投资和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且大于投资品部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玉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本文使用省级农产品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率(TFP)增长状况。结果显示,1990~2004年中国玉米TFP的平均增长率为3.7%,呈现U形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TFP指数的收敛性,以此来衡量中国玉米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变化状况,考察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探讨》2019,(3)
已有研究对金融自由化内涵的界定十分混乱,不同研究使用不同维度金融自由化作为总体金融自由化的代理变量,这种混淆不同层次、不同内涵金融自由化的做法,造成有关金融自由化与经济效率或经济增长研究结论的巨大争议。本文明确区分了总体和七个维度金融自由化,实证发现总体金融自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维度的金融自由化对TFP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私有化对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本账户开放和证券市场自由化对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降低信贷控制和法定准备金要求、放松银行业进入壁垒和加强银行业监管对TFP增长率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忽视不同维度金融自由化的异质影响、或以单一维度金融自由化代理总体金融自由化,都难以准确、全面揭示金融自由化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是现有文献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长期增长前景的争论,是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讨论最为热烈、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潜在增长率下降是近中期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如果转型顺利,预计未来经过5年左右七上八下的过渡期,我国将转入5%-6%的新增长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创新为动力、智力资源为支撑、高新技术为支柱、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广东省推出多项政策措施,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筑推动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发展。广东省17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动态技术效率发展不均衡。如何提高广东省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进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徐喆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0):123-128
文章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支撑,从人力资源结构与社会资本投入两个维度,运用SLM与SEM的空间计量方法,采用2009—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深入探究人力资源结构、社会资本投入对地区TFP增长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结构、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对地区TFP增长率产生了协同效应,且地区TFP增长率存在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源结构、社会资本投入分别对地区TFP增长率的影响存在一个适度空间,呈现非线性关系;不同地区对人力资源结构、社会资本投入与地区TFP增长率产生了明显的异质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两个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了以产出缺口代表的经济周期波动对潜在产出增长率和未来三年实际产出平均增长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产出缺口对两者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的影响,同时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的门限效应。当经济处于严重衰退阶段时,产出缺口对两者负向影响的程度是最大的;当经济处于扩张或繁荣阶段时,产出缺口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对未来平均增长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是最小的。政府在面临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时,应该在政策上引导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重视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和修复功能,从而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及经济增长模式的经验分析——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产力的成长。由于中国省际之间差异巨大,各地区生产力成长模式各不相同。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地区生产力成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力成长分属不同类型,有悲惨增长型、低增长型、中等增长型和高增长型。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政府作用和对外开放程度。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成长的主导因素不同,各地区增长模式不尽相同,有市场导向模式、内涵增长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以及综合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增长模式,各地区在提升生产力、改进增长模式方面需要不同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生产性服务业是否有效地为制造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借助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制造业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动态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投入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增长率呈正比。最后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投入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进行测算,发现目前我国只有"金融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两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18.
在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特征、可持续性和潜在增长率估算三方面的理论综述,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尚需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4~2008年中国24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目前无论是全国范围以及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分析,都存在着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从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内部以及区际之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我国城市地域与规模差异视角下,利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 科技、 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财政支出规模对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与检验,笔者发现与以往集中于省级层面研究不同的结论:(1)在省级层面不能明显促进经济增长的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在聚集经济作用下通过吸引和积累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2)科技和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具有时滞性,并受城市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流动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差异化影响.(3)基础设施投资性支出并未表现出对经济较落后城市的显著增长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