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广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这新的形势面前,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减缓了下岗失业人员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技术进步和城市化进程都将加快,新成长劳动力进入高峰期。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叉影响,将使广东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趋突出。本期刊登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处长陈斯毅同志关于”广东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一文,着重分析我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成效,有针对性地提出我省2003年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技术构成决定了工作岗位供给的数量、结构、类型和层次,它也是教育部门劳动力供给的主要依据。当前,影响就业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其实质则是经济的技术结构变化使得劳动岗位的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教育部门供给的劳动力结构没有能够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为此,国家需要根据经济的技术构成的变化在户籍制度、土地政策、住房制度、教育体制和金融政策等各方面进行大力改革,积极创造劳动岗位。  相似文献   

4.
就业结构分析与政策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诚 《财经科学》2000,(3):44-48
在经历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类似于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新变化。除了原有的二元就业结构和隐蔽失业性就业特征以外,中国出现了过度就业、正常就业、就业不足、失业和就业外非劳动力扩大的特征。就业政策需要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变化,采用新业定义和就业观念,着肯于培养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主体-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5.
一、健全我国人力投资机制的几点想法一国的劳动力供给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人口规模和由此决定的适龄劳动力数量、劳动的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各方面的调查数字说明,我国人口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中国人多的是低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却很缺乏;青少年劳动参与率和妇女就业率均高于世界水平。发达国家解决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的兴衰转移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等因素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的措施是:采取扩大公共部门投资、促进部门经济结构变化等措施以增加就业机会,实施增加人力投资的人力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里,日本已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后面有若干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全球社会的来临。此外,日本的人口正在老化,出生率正在下降,而且技术创新正以飞快的速度出现。有些人可能把这些变化归因于一部分日本人在精神上的变化。如果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话,工商公司将不得不跟着变化。而如果工商公司发生变化的话,就业和劳动做法也得跟着变化。那么,日本的每一件事都变得符合于国际标准吗?或许不是。尽管经历了一些变化,但许多日本人和日本的公司对一些日本特有的东西,那些能平静他们的心灵的某些东西,怀有怀旧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判断,必须考虑到这一时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就业弹性的变化范围作为分析的基础。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相对于“九五”和“十五”期间,创造就业需求的压力减轻。但是,“十一五”初期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上升期,就业形势仍将严峻,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经济高增长并未拉动就业同步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农民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尽管这种就业是不充分的,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被统计到就业人员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的身份实现转移的。目前,在城里的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这种“平移”的就业方式并不完全纳入城镇就业规模统计。但由于进城农民工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非…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江西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但从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的角度看,江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文章从目前江西省劳动力资源就业基本情况入手,通过对江西省劳动就业与经济的协调性进行相关分析,有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些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关系的建议,以期达到促进江西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赵涛 《经济学动态》2007,(11):37-41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扩大就业事关民生。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应从遏制超时劳动和过度加班挖掘增加就业岗位的潜力。这是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使我国在经济持续高增长时期实现较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没有纳入国家就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中心放到城市,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民就业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国家的扶持。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城镇职工就业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国劳动力市场核心问题的改变:就业总量创造不足问题已被劳动力市场失衡所取代。劳动力市场失衡原因首先在于,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升级,新增劳动力结构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转变为初中毕业生,又由高中毕业生转变为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供给结构转型同时,需求结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需求依然是低技能、低工资的低端就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性诱发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难以调整原因在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被"俘获",无法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或沿价值链攀升,难以实现价值链分工角色定位改变。对于这一难题的破解,应当采取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办法,而推动国内企业价值链整合可能需要更多的制度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安徽省人口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安徽省城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生活水平也将产生直接影响。一、安徽省城镇劳动力的供给预测分析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决定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的四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就业率、平均工作时间和移民。根据安徽省情况,城镇移民对于城镇就业影响不大,可以不考虑,平均工作时间在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本文劳动力供给只考虑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就业率。…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日本科技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痛苦经验后,日本社会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技术的提高不断追赶.日本随着少子高龄化的趋势将出现劳动力的减少.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姚萍 《时代经贸》2008,6(7):28-29
以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为分析对象的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和劳动关系是国内劳动经济研究的三大重点领域。我国自从上世纪末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方针以来,劳动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但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形势下,我国的劳动经济事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积极促进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是时代赋予中国工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的德国奉行社会市场经济原则,在"劳资自治"的基础上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劳资合作共决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契约性、自律性和法律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关系运行调节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德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堪称世界劳动关系典范的"德国模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德国以改善就业状况为目标的劳动关系调整路径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制度与政策是影响转型国家宏观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工会、劳动保障、非就业补助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和收入不平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被称为吸纳就业“海绵”的灵活就业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灵活就业劳动关系具有非正规化、多元化、动态化、多层次化和外部化等特点。为此,应建立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使灵活就业规范化;建立三方协调机制,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基本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的行政管理及监察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及公共服务体系等,保障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