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用三个指标来度量:一个是城市集中度,全省城市人口中最大城市所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大城市人口比重,即省内10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总人口占省城市人口的比重,三是最大城市人均GDP。通过引进交叉项、利用两步回归分析(工具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如何城镇化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都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对经济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最大城市经济发展和大城市人口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间接影响表现在城市集中度通过城镇化率影响经济增长。最后提出从城镇化率和如何城镇化两个方面着手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是产业化发展.鹿寨县以柳州加快建设超大城市为契机,推进鹿寨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发展支柱产业,以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鹿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与柳州市区同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人口大规模异动和产业过度集群化,形成了大城市"城市病"与中小城镇"空心化"的两极趋势,使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失衡的困境。应以中心大城市的功能疏解为突破口,通过大都市非核心功能和产业的精简和转移,解决"城市病"与"空心化"问题,为我国解决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和突破经济"贫困陷阱"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更是又一次掀起了城镇化研究的热潮。然而,在对城镇化研究中,人们的视野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关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更关注各省省会及大城市周边的区域,研究这些地  相似文献   

5.
改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四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向好,但存在四个问题:第一,经济增长质量不理想,环保问题和资源消耗问题仍然严重,经济增长率虽然高,但增长质量不能按原计划完成,经济发展没有后劲;第二,投资与消费难以实现同步带动,内需不足,需要首先解决就业、住房、医保、养老等民生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主要还是依靠贴牌出口;第四,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发展很快而内地较慢。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率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对于持续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于开创"农村转变城市"的新路径,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以城市群为载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尽管城镇化被视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需要理性看待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能过分夸大城镇化对拉动经济所起的作用。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能脱离市场选择的原则,应当尊重基本经济规律,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8.
王亮  张芳芳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2):41-47,封2
研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效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空间公平为核心构建城市群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型,选择分别对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协调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进行一体化发展成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双中心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一体化响应程度均远超群内其他城市.(2)两大城市群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概念,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要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带"的方向 ,逐步建立包括大、中、小城市和中心的城镇体系,并以此带动农村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步实现城乡一全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大城市偏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联合国的世界城市人口大数据库,对1950年至2015年世界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城镇化进程存在"特大城市偏好"现象,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贡献显著增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稳定,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大但不断下降;我国城镇化的超大城市贡献已与世界典型国家相当,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低。建议应准确认知我国"城市"实质,积极发挥我国城市第二战略空间作用,实施区域差异化城镇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以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政策来协助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到较快发展.到2003年末,城镇化水平达到39.1%,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城市群说、四城市群说、五城市群说、六城市群说等几种观点,且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概念、空间范围差异很大。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为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成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带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浩  郭力 《城市问题》2012,(2):71-75
基于近年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及劳动力回流中西部就近务工的趋势,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应当重视发挥劳动力的驱动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推动力度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中西部要立足于延续和扩大劳动力比较优势,以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来加快城镇化;东部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附加值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最终形成我国"雁阵模式"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格局。当前重点是将中西部中小城市快速扩张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挥其在分散型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同时指出应积极探索户籍、社保、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及人口实质性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学者论道     
《房地产导刊》2016,(4):30-31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没必要用大幅贬值促进出口"当前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长期大幅贬值。"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经济界别第一场分组讨论时表示。厉以宁认为,从目前中国的外贸形势看来,现在没有必要用大幅贬值来促进出口。"如果我们真的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作为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历来备受关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探索适宜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城镇化水平的差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环渤海城市群;七大城市带:沿长江城市带、沿陇海铁路城市带、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城市带、绵(阳)德(阳)成渝沿线城市带、沿南昆铁路城市带;30多个大城市…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中国正面临城市建设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出现新景观与新热点.超大城市群及区域中心城市涌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火车头,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结构转型的前提条件,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路径.已纳入"十一五"计划和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中国城市化滞后特点是,起步晚,规模小,基础设施质量差,功能与竞争力弱,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快,未来潜力大;大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首位度高;"后来居上"与"后发劣势"并存,整体处于城市初级化水平,现阶段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对策是把握人口增长与区域差异双重压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城市化指标,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承认农民是市场主体,保护进城农民利益.消除制度性障碍,积极培育新兴城市及城乡贯通机制,创造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8.
石平平 《数据》2004,(1):39-40
当今,大都市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都市圈中,作为"龙头"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尤其重要.目前中国的大城市群主要是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生产要素由乡村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要素率先由农村集聚至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大城市化发展起到了"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大城市则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直接吸纳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具有短期动态效应。未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促使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