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六中全会为标记,社会进入了再次转型期。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标志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执政规律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时下学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对其进行再认识。这场运动首先是一场区域现代化的实验运动,也是一场教育革新运动,还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民间性"的优良传统。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农发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认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重新审视变化了的实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把握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我们要认真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握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展自己;二是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转换脑筋,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实现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三是把握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理论,大胆实践,加速建设外向型的林业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农垦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国初期,江苏农垦事业的创建及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实质上也是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侧面。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示范中国农村的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使得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在其身上表现得更为集中和典型。总结和反思江苏农垦事业的艰辛岁月,不仅会矫正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对于继续深化改革的江苏农垦企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考王云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是团场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团场面向市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庭院经济再认识,深入研究其发展中面临的重...  相似文献   

8.
重温﹃特色理论﹄再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苏春余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我们过去在长时期中没有搞清楚,甚至在认识上发生严重的偏差,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吃了...  相似文献   

9.
为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是深入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和期盼,2006年9月28-29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在沈阳联合主办了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系列“2006农民视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会议)”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当前许多地方已暴露出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偏差和实践误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经济建设,阐述了沪川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培育和夯实经济增长点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之路,提出了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明确地提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与社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问题,切实有广泛深入地再认识的必要,以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市场经济是对应于封闭式经济,产品、劳动和资产全面开放化和社会化的一种经济体制。其运行规则是产品交换、竞争和价值规律。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3.
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以德治国。他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示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总书记的依法治国与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坟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对推动两个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加快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十六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从现实出发,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保证和促进“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是我们面临而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富有时代特色随着形势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使其富有时代特色。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冲击很大。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东西得到了更新,形成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靠保证,自然也为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对此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讨,深化认识,采取措旋,确保其真正落实,避免重犯“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其处于核心地位。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明确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学习她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主导。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化,成为一切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和引领,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粮食行业文化注入了科学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明是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特征, 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 也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论述了校园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在育人中的重大作用, 并联系成都理工学院创建文明校园的实践, 阐述了校园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对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