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奇志 《银行家》2002,(2):70-73
原本以为,一直被媒体关注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在2001年无法实现.孰料在12月29日,上海银行行长傅建华代表上海银行同香港汇丰银行签署协议:汇丰银行以5.18亿人民币购入上海银行8%股权,或为首家直接持有内地银行股权的外资商业银行.另外,早在两年前就持有上海银行5%股权的国际金融公司(IFC)此次增持至7%,(香港)上海商业银行也参股3%.至此,上海银行中外资总的股份比例达到18%.  相似文献   

2.
王玮 《银行家》2004,(9):39
上海银行 1999年9月9日,国际金融公司与上海银行正式签订协议,国际金融公司以每股2.12元的价格参股上海银行5%。 2001年12月29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分别与上海银行签订参股投资8%和3%股份的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则在原有5%股份的基础上增持2%。  相似文献   

3.
赖斌 《国际融资》2007,76(2):22-24
记者:1858年渣打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分行,目前有11家分行、6家支行、3家代表处和1800多名员工,参股渤海银行19.99%股权,并在2006年最后一个月,成为中国首批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请问渣打为什么最终选择成为法人银行?成为法人银行后,发展模式和以前有何区别?和其他非法人外资银行比较,渣打银行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4.
有人把中外合资合作比喻为谈恋爱,谈得来,就合作,谈不拢,就各干各的.上海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正是经历了人们所说的这场"恋爱".上海银行看重了IFC什么?不仅仅是看重了IFC能够注资,更重要的是看重中外接轨所带来的开放意义,IFC看重了上海银行什么?不仅仅是看重了上海银行的非国有性质,更看重了上海银行接受新观念的勇气.这场"恋爱",结果是喜结良缘,但过程却是磕磕碰碰.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银行共同举办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研讨会"于2003年7月10日假座上海银行召开.此次会议围绕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绩效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制度、组织、激励等多个角度提出改革建议.研讨会由浦发银行的陈辛副行长和上海银行的王世豪副行长共同主持,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学会、市财政局、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以及有关高校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家》2010,(12):158-158
2001年:上海银行:分别吸收了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外资银行的参股投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但当时的银行在储蓄上极度依赖官僚权贵,在放款上则热衷于地产和证券投资.直到191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海银行)诞生,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上海银行从小到大,立足吸纳普通民众和小业主手中的资金,致力于支持工商实业的发展,20年后成为中国民族资本银行的佼佼者,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的商业储蓄银行".这家银行的灵魂就是其创办者陈光甫.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6日~8日,由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湖南省金融学会、<经济学动态>杂志社、<财经理论与实践>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入世"后过渡期中国金融业发展全国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3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就"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入世"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理论问题、"入世"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对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又称上海银行,1915年6月正式开业,由庄得之、陈光甫、李铭等人创办,总行设在上海,由庄得之任董事长,陈光甫为总经理.该行股本来源比较广泛,政界、工商界、金融界均有.早期除庄得之的25000元以及陈光甫、李铭、张嘉璈合认的25000元之外,其余有孔祥熙代孙中山入股的10000元,大生纱厂的张謇、浙江都督朱介人、江苏都督程德全、申报馆史量才、商务印书馆夏筱芳、北洋政府梁士诒、乃至宋子文的母亲宋老太太等人都在该行入股数千元,总股本只有7万多元,别说是大银行,当时就连资本最少的银行,股本都有25万元,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钱庄,资本都远高于上海银行,全行员工也仅有7人.资本少,人员少,于是"小小银行"便成为了上海银行的绰号.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和承诺,中国加入WTO2年后外资银行即可对中国企业开展本币业务;5年后可经营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中国"入世"5年后将享受国民待遇,以往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都要取消.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改变,就难以适应"入世"给我们提供的发展机会,也难以迎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