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繁荣景象下,产业集聚程度在不同省份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基于2006-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聚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中,游览业的CR8指数较高,交通业的集中指数最低,娱乐业的CR8指数高于购物,餐饮与住宿业作为基础服务业其CR8指数相当.虽然旅游产业六要素对旅游产业集聚促进作用不同,但仍应从全局出发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集聚经营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学锋 《江苏商论》2005,(9):110-112
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作为我国旅游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南旅游,将如何在转型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是湖南旅游业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湖南旅游业可以通过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湖南整体经济水平和竞争力。根据湖南的情况笔者提出了湖南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构架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进行研究,但从定量角度研究我国目前旅游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还不多见。本文尝试性地将经济学中用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H指数(赫芬达尔指数)运用到旅游产业研究中,对我国目前总体上的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做一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目前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并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以后对旅游产业集聚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区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影响旅游产业集聚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因子与集聚度的关系,最终提炼出影响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旅游市场、旅游产业链、旅游交通、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开放市场下我国产业安全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别从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对产业安全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形成产业安全问题的原因和途径,理清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并指出能否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利用外资和自由贸易中达到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的效果,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会展界定入手,分析了会展产业的形成条件、会展产业体系和会展产业的形成机理,从社会宏观层面和产业链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会展产业的形成,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定量地反映我国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文章使用E-G指数从全国、区域和部门三个层面对1997-2005年我国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算,对其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释了产生上述趋势的原因.文章认为:(1)大部分旅游产业部门不适合高度的地方性集聚,除非有较高的资源承载力作为支撑;(2)应该突破局部的空间限制,把更广阔的空间纳入到旅游产业集聚经济中来.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贵州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结合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及运行机制,探索其能为贵州乡村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为贵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共生理论的创业投资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投资的发展在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即区域集聚特性。国内外创业投资的发展都具有区域集聚性,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投资集聚现状的分析,借助共生理论中的互惠共生理论,对创业投资集聚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创业投资弱集聚地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北京为例,介绍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自然生成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机制各自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结论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培育需要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情况。其次,以R&D经费/GDP、R&D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数为变量,利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了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集聚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现状、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省会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带动了周边城市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呈现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在由量向质以及区域协同集聚上仍需进一步努力。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初具规模效应,科技创新成本有所降低,但共享边界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完善创新资源共享激励与考核机制、以市场为主导,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共享理念宣传,多种渠道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物理学中的耦合机理作为研究切入点,在分析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机理,从而引发对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思考,以期在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验经济时代工业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体验型工业旅游的开发已成为影响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体验型工业旅游的参与、教育、娱乐和审美体验方面的内容表现得尤为强烈,使得体验型工业旅游开发具有推动工业企业功能的多元化、增强游客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rol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firm performance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Existing studies, however, almost invariably focus on firm, industry or city characteristics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enhancing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while overlooking the attributes of the top executives involved in shaping corporate practices. In this study, we change that focus by empirically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wo particular top manager characteristics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 on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Using a top manager-firm matched panel data set, we find that top manager age rather than educational level helps firms to realiz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agglomeration literature by 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top managers.  相似文献   

16.
产业链的内涵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理论融合的观点,根据产业链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从三个维度和三种链接关系来理解产业链的内涵。根据产业链活动的属性,深入分析产业链的产业特性和空间特性及其本质表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卢晓 《江苏商论》2011,(12):110-114
从大型节事和地方旅游业互动现状、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吸力、推力和支持力等要因,并构建了大型节事和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系统模型来表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推进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机制,提出了公众参与、政府支持、市场机制完善等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区域层面来考察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以河南商丘市为实证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区域经济胞体的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企业、产业、集群、园区、集聚区及区域经济则构成了具有等级体系的共生单元;区域经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企业则形成了圈层嵌套的逐级共生环境;在商丘市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着点共生、间歇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对于金融体系的功能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业银行效率的结构基础、测度方法、实证检验、影响因素,以及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为线索,总结评析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已有研究成果,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