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在江浙一带,一些私企老板喜欢以“老大”自居,纷纷注册“老大”商标,如"陈老大"、"郭老大"。这些“老大”都有些故事。据说经营牦牛绒服装的陈老板抢先一步注册了“陈老大”商标,为此喜不自禁。而另一位也欲注册“陈老大”的陈老板由于慢了半拍而捶胸顿足,万般无奈之下他绞尽脑汁注册了一个“老呈达”商标,取其谐音。他想,你陈老大有什么了不起,我“老呈达”比你还大!且不论争先恐后抢注“大”字商标是喜是忧,如果“老大”们都能做出成功的品牌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那倒也名副其实。而事实是,偏偏发家在先的一些“老大”却“命不…  相似文献   

2.
天下的老板数不清,每人都有难念的经。从经营单位规模的大小和老板的境界上来看,老板大概可分为小老板、中老板、大老板和太老板等四类,而其各自遵循的"道"当然会有所不同。那么,不同企业的老板做法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3.
味碟     
《企业导报》2003,(11):52-52
<正> 上当 “妈,我发现杰克很爱我。” “你怎么知道的呢?” “每当他拥抱我时,我都听到他的心在砰砰地跳。” “傻孩子,要当心啊,当年你爸就是在身上藏着一只怀表  相似文献   

4.
叶耘 《新前程》2009,(10):15-15
老板的工作任务难不倒你,就不配做你的老板,也对不起他付出的薪水. 经常听到一些朋友在抱怨老板给自己出难题,提的要求都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然后带着一股怨气和抵触情绪"磨洋工",导致职场生涯的郁郁不得志.  相似文献   

5.
尚希 《财会月刊》2011,(10):I0007-I0007
我听到过以下几种“混混”老板的事迹: 他经常出席行业峰会,热衷于出头露面发言致辞。但在公司里开会他只讲大道理,对具体项目,甚至是大项目缺乏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 老外们搞了个创意,《谁动了我的奶酪?》 "老内"们摹仿里面的寓意,就有了老板们于第二天早晨大量裁员,"动"了他的员工,还有员工们倒戈,"动"了他们的老板。这本小书还会给人们、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人们能否真正领会那里面的寓意和外面的创意?恐怕只有天知道。以老鼠来做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这  相似文献   

7.
张先生是我多年认识的房地产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他在房地产行业很有建树,多年积累的经验让他在房地产项目策划、融资、风险评估、产品定位等方面得心应手。因此,很受老板的青睐。不过相处几年我发现,张先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形成了一个规律性的跳槽轨迹,且平均三年换一个地方,每换~个地方开始都和老板打得火热,老板不但重视、欣赏他,也很器重他。然而,一旦老板的房地产项目红红火火搞起来后,随着工程逐渐收尾,老兄也开始打点行囊开始和老板说“拜拜”了。  相似文献   

8.
情感顾问     
我和男友恋爱两年,他从不主动约会我,问他喜欢不喜欢我,他总是念“嗯”、“啊”、“哦”的三字经,就连上床这种事,他也表现得比女人还矜持,我抱怨他太闷,他只知道傻笑;我生气了,他也不知道甜言蜜语地安慰我;最后,我眼睛哭肿了,他却一副没事人的样我们的年纪都不小了,问他结婚好不好,他说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有时候我真想冲他大声...  相似文献   

9.
营销小故事     
我家门前有2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2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有一天早上,因为我起床晚了,只好来到张记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过来,笑着问我豆腐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味道还行,就是豆腐有点软."老板笑了笑,竟有几分满意的样子.我说:"你怎么不学学潘记呢?"老板看着我说:"学他什么呀?"我说:"把豆腐做得结实一点呀!"老板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学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释说:"我知道了,你是说,来我这边吃豆腐的人少,是吗?"我点点头.老板建议我2个月以后再来,看看是不是会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李予阳 《现代企业》2011,(1):I0001-I0001
山寨到底 带儿子到公园玩,儿子嚷嚷口渴。我就去小卖部买了瓶冰红茶给他。谁知他喝了一半才发现是“山寨”的。已经喝了,能怎么样呢.只好自认倒霉。但我看了一眼瓶盖。大喜:“老板。中奖了!这儿写着‘再来一瓶’。”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家企业当营销副总的朋友告诉我,他真受不了企业老板,去年还是五千万的任务,今年就要定一个亿,还没等我们去争辩,就要求我跟他签订目标任务书,可明明知道是完不成的,但只要我还在这里干,没办法,他说多少就多少,说了也没用,最后只好按照老板说的办了,也不知道今年这任务是怎么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经理人寓言     
《河北企业》2005,(7):23-25
<正> 张三李四——积极工作就会得到赏识[故事]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张三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而李四却仍在原地踏步。李四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张三之间的差别。"李四,"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一会儿功夫,李四便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今早集  相似文献   

13.
那日去买皮鞋,一进鞋店,老板笑容可掬地推荐介绍此店的鞋质量多么上乘,如何实行“三包”,保你买得称心,穿得放心。瞧他那份热情劲,的确给人“宾至如归”之感。于是,本人兴致勃勃地花高价买了双名牌“富贵鸟”,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家企业当营销副总的朋友告诉我,他真受不了企业老板,去年还是五千万的任务,今年就要定一个亿,还没等我们去争辩,就要求我跟他签订目标任务书,可明明知道是完不成的,但只要我还在这里干,没办法,他说多少就多少,说了也没用,最后只好按照老板说的办了,也不知道今年这任务是怎么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正>有位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东曾向笔者述说他对管理的迷茫。他说他也了解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自己是从营销做起的,后又开发出自己的产品,组建新公司。但是,当他面临企业全面管理的时候,却发现一向认为简单的管理原来并不简单。为什么自己也知道很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却屡屡受挫,制度形同虚设,做不到呢?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一句话"你们只是知道,我们却做到了"。韦尔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知道"不等于能"做到","做到"才是真正"知道"。  相似文献   

16.
"贾总,今年又有十多个员工入职满5年,您看什么时候搞个仪式,表彰一下他们对公司的贡献,再各备一份福利……""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至于说福利嘛,公司一直倡导家文化,聚餐最易激出幸福觉悟来。"请示完老板后,H R经理程卫陷入一种"存疑+犯难"的境地。"家文化"就是贴在墙上"员工之根,公司为家"的口号吗?熬过5年的员工只为跟你老板举杯为亲吗?程卫对我说,连他都没干上3年并时刻准备着——跳槽。一个考核严苛且无激励良方的老板,自诩是前缀着"家"的文化控,他凭什么?  相似文献   

17.
马千里 《人力资源》2007,(9S):34-35
老板的迷惑 人才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大多数企业而言,主要依靠外部招聘。而且。一个企业在刚刚起步时,都是创始人(老板)亲自出马,到处游说,精挑细选,物色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然后极力进行鼓动。描绘出美好的远景和蓝图。来吸引他加入自己的企业。那时候老板们很明白——没有合适的人才是做不成事业的,所以。创业早期的老板们最重要的工作往往就是“招聘”。  相似文献   

18.
齐树峰 《乡镇论坛》2010,(15):34-35
<正>2009年12月5日,"中国企业家2009年度年会"结束后,在活动晚宴上,李浪和新希望集团老板刘永好一起到媒体席敬酒。刘永好与媒体人士礼貌寒暄,李浪却挽起袖子,大着嗓门说:"我是个粗人,宣传的事情各位多帮忙,粗活重活由我来,两肋插刀的事我来做。嗯!两肋  相似文献   

19.
最近老板招聘来一位新主管,要求我们这些老员工协助新主管做好工作.我遵从老板的意思积极地向新主管提供资料,但新主管把很多工作都揽过去自己做,也不给我们开会或者下达工作计划,而新主管的工作也没有起色.老板找我谈话,问部门工作进展情况.我不知道应该继续力撑这个主管还是跟老板把情况和盘托出,踢掉他?  相似文献   

20.
隔墙有耳     
<正>前几天,我到市里一家单位办事,一时内急,便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楼道那边的卫生间里。进了门,我"砰"的一声把小间锁上,刚要方便,突然,隔壁的小间里传来一个男人的问话:"兄弟,你好吗?"我不知道怎么在这还能碰到熟人,却怎么也咂摸不出他是谁,便礼貌地回答道:"还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