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和谐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文章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研究政府应当采取何种区域干预政策,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并提出有关建议:强化增长极与周边环境关联度的政策意识;制定新增长中心建设与原增长极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实施政策性诱导为主的政府干预政策;构建“特色增长极”的区域经济策略;制定激励性的区域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构建——一个山东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山东各区域间的突出矛盾.鉴于此,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和谐观,并分析了实现山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基础,最后,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86,自引:0,他引:86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现象,在界定了产业区域转移内涵意义之后,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区分了产业区域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同和不足之处,并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近年开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区域转移状况,最后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而技术创新则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科学评价安徽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意义。本文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采用CPM方法并结合技术转移吸收能力指标,从产业转移的视角,着重评价了安徽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转移吸收能力,结果显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而轻纺和原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安徽省制造业技术转移吸收能力不强。最后文章认为,在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机遇下,着力加强制造业各行业对技术转移吸收的投入力度,充分引进、消化和吸收外来先进技术要素,是安徽省十二五期间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5.
梅琳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1,(3):14-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采取有力的应对策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对是否要继续发展制造业而犹豫的时候,美国正在启动再工业化计划,希望重现美国实体经济的辉煌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黄金发展期。如果以小平南方讲话开始算起,差不多正好是20年。站在现在的时点看,中国制造业还将有15年到20年的黄金发展期。为什么如此肯定? 相似文献
8.
9.
从高速增长走向和谐发展的中国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7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需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稳定的因素;对外开放的深化,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储蓄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日益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要素;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的压力、来自分配差距扩大的压力、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压力。综观中国经济的全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还没有改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未来10—15年时期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看,今后中国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保持和谐发展,更加重视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深层次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叶琪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4,(1):66-71
我国自近代工业产生以来总共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呈现了特有的规律特征。作为区域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正面的积极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以及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正在酝酿之中,未来的区域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已经成为"绿色"。钼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其熔点非常高,因为其具有不同的化工产品形态,所以在化工生产中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钼化工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从冶炼、机械制造、金属等传统行业逐步涉足到催化剂、核能等领域。钼化工也由以往的传统型朝着精细型发展,由污染型朝着清洁型发展,钼化工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在一个国家框架内,已经越来越难以建立起完整的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这个结论对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3.
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本文分析了产业链的一般特性与基本功能,阐述了产业链与产业配套半径、标准、企业自生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产业链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产业的配套类型与配套半径上。产业配套有省内、国内和国际配套三种类型,并相应形成了省内、国内和国际三类配套半径。产业配套的关键在于所对接的标准是何种标准。企业的自生能力不仅要求其产业、产品、技术选择要与经济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一致,而且还必须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环节或结点。企业的自生能力与其所对接的标准和产业的配套半径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运用来自竞争性行业的451家样本企业(1994—1999年)的数据研究了改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产权结构作为连续变量的分析,发现国有产权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作用,而非国有资本具有积极的绩效效应,其中个人资本具有最为显著的提高效益的正相关作用。在不同资本控股权的分析中,个人资本相对控股权分组的利润率显著高于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权的分组,并且经营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改善经营绩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浅议标准化与石油工业安全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定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27(3):52-54
介绍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史,强调了它对石油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了目前石油工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石油工业标准化文化,依托石油工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石油工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丁玲华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1,(6):66-70
产业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形成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的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文章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布局现状入手,分析各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运用产业布局理论提出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宇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1,(11):17-23
在简要回顾清洁生产提出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企业生产构成要件的清洁生产体系,包括技术体系、组织和管理体系、产品体系、外部支持体系,以及针对清洁生产的运行质量和政府政策绩效的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和政策绩效评估体系。以此促进相应的市场机制建设、政府政策措施以及科学考评机制等关系现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对中国纺织工业近七年来出口增长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对相关指标计算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行业规模、行业赢利情况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尽管规模较大,但是效率并不高。然后,借用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所建立的模型,清晰地阐明了中国纺织企业扩大出口和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扩大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效率的提高。最后,提出中国纺织行业的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应该注重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挖掘国内市场,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光辉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9,(1):62-69
交通行业人才开发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直接决定着交通行业人才开发平台运行的效率与管理模式。文章引入博弈理论分析了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解析人才开发主体的机理.并提出了合作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和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工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产业,工业绿色转型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在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实现工业绿色转型也将产生显著的效益。总体而言,工业绿色转型的效益远高于成本,这将成为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需要加快机制创新。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以政府战略法规为支撑,市场化推进,鼓励产业界积极响应、企业自主行动和公众广泛参与,建立涵盖环境规制、节能减排机制、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的综合性、开放式绿色转型机制创新体系,并在技术、资金、交易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丰富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