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尤其是中心城市极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困扰开发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破解的关键在于功能转型及相应的结构调整。论文基于中心城市极化这一前提,从我国开发区的成长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总结、认识入手,分析开发区与母城的功能和结构关系,以及中心城市极化对开发区的影响,并以案例解析的方式,提出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的思路。论文认为,开发区的建设是城市职能的延伸和对城市产业的提升,是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再开发;开发区与中心城市形成了城中区内置型、边缘区生长型、子城区扩展型和独立区发展型四种结构关系类型;中心城市极化影响到开发区的区位、形态、结构甚至性质。论文还具体指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没能顺应形势变化去适时调整开发区发展思路而面临了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因中心城市极化而导致的功能和结构问题。对此,应认清开发区与中心城区即将融为一体这一空间演化趋势,在功能上由单一的工业区向综合性城区转变,在空间上构建块状分区的整体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最为引人注目:在产业发展方面,是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加强;在地域分布方面,则是人口与产业向城市的集聚。这两大趋势相伴相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将城市的现代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应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一、没有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现代化也就必然以经济的现代化为其前提与基础。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丰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来说,城市功能是城市作用于外围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产业发展引起了城市功能的变化。本文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视角分析了城市主导功能、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功能的区际协调。  相似文献   

5.
台州撤地建市十几年来,虽然结束了区域长期没有中心城市的落后状态,但目前中心城市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还比较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人口集聚不快,人气不足,已严重影响到台州的发展后劲.为此,本文提出以产业集群的思路在台州中心城市培育总部经济,这是加快台州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个极好选择.  相似文献   

6.
何伟 《集团经济研究》2006,(28):168-169
1、淮安市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淮安市辖四县四区、92个镇、24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10072平方公里.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52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20.64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3.1∶46.5:30.4,全市城市化水平为35.45%.中心城市由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和楚州区组成.清河区、清浦区是老城区,也是中心城市的主城区;淮阴区和楚州区为2001年实行区划调整时,分别由淮阴县和过去的淮安市改为区的.  相似文献   

7.
贸易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更是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交通发达和区位优越的中心城市需要选择以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之路。郑州发展贸易的优越条件,展示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前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贸易发展的功能效应是多方面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推进中原经济振兴和全国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贸易规模及与贸易相关的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贸易功能,必须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强大影响力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增强支撑贸易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贸易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地建设,优化贸易经营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鉴于中心城市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其外向服务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以新疆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近年来在城市流强度不断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市流强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据此,提出了优化乌鲁木齐外向服务功能的建议,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陕西省十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时空动态比较,考察陕西省城市外向服务的空间差异和产业间结构,并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流强度"一市独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强;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小,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第三产业;各城市产业影响的水平效应差距较大。提出中心城市应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其他城市则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各城市均应挖掘城市特色,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一、中心城市有别于一般城市,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远远超过一般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中心城市具有一般城市的特点,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又不同于一般城市。关于中心城市概念特征的讨论,由来已久,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过。十年前在第二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问题讨论会上,代表们指出,中心城市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它不仅集中了全国生产力中最先进、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集聚了在多种经济成份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而且城市企业和经济组织按照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城市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较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水平不高,辐射功能弱,带动能力不强.因此,研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布局,对制定"十一五"计划,实现河南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宋歌 《企业活力》2013,(6):53-57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郑州、洛阳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外围城市的配套作用日益突出,中心与外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为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河南加快形成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政策导向,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强化外围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密切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关联等。  相似文献   

14.
高玫 《企业经济》2012,(12):108-111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中心城市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已经进入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时期,国内经济平稳较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引致需求和产业扶持政策,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应通过走产业融合之路、集聚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开放提升之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有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的最高等级城市,具有超大人口规模、最高行政等级与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多样性、动态演化复杂性、人口与经济流动性使其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空前复杂,潜在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发显著,因而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规划不落地、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当前瞻布局,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加强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与制度韧性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风险,使城市系统在面对突发干扰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增长极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我国人口规模超过200万人的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Matlab软件,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产业升级是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不仅会对城市自身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信息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10000元时均趋于显著,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证明了空间分工在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从组建城市群或都市圈、打造县域增长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增长极的溢出效应、促进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空间—产业”耦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济的空间本质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效益原理西方空间经济研究的传统观点认为: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人口和各种活动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的经济活动与人的数量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紧密靠近和关联。城市中的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一直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使人们互相依存;而且,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只有人在面对面时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人口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是为了所有人都方便,是经济空间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金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从培育总部经济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金华中心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标志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与总结,认为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度、势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化和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