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开复究竟是谁?凭什么引爆微软与Google抢人战? 他又如何跻身畅销作家,成为大陆学生最崇拜的杰出企业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Google的诱惑     
搜索,是网络生活一种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好比现实生活的衣食住行。而Google的出现,一下子就俘虏了众多的网民。一旦认识它,就会被它迷住;一旦离开它,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烦躁。这就是Google强大而独特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05,(8):24-25
<正>Google:精心的故意这是一个局,Google精心布下的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似乎是Google一贯的作风,但当7月19日Google宣称,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聘用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作为中国公司总裁负责营运的时候,还是在业界引起不小震动。对于微软,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仅是策略上的,更精确地说是战略意义上的——一个公司高层跳槽在公司员工中所制造的混乱、骚动和不安远比高层跳槽本身更具杀伤力,而且还是突如其来的,更致命的是对手正在不可避免地成为它最强大的敌人。  相似文献   

4.
李开复加盟Google绝对是让人们震惊的,要知道他是从微软的全球副总裁的位置上离开的,并且是加盟到一个让比尔·盖茨都觉得是自己最大竞争对手的公司里去了,难怪微软不惜付诸于法律把李开复和Google 都告上了法庭。可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时间,李开复事件成为一个旋涡的中心,吸引了人们的极度关注和视觉神经。一个曾经显赫的人做出的一项决定,没想到能带来如此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只因为他来自于微软的高层,同时投靠了一个竞争对手的怀抱。仔细品味,其中内涵不可谓不深,李开复究竟为什么会做出  相似文献   

5.
长于演讲的李开复很形象地用双手画了一个齿轮形状的圆圈,似乎为自己在微软7年的工作总结,找到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修饰语——“大齿轮”  相似文献   

6.
“你的20%创新做得不够。”一个美籍工程师推开李开复的办公室并质疑说。他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二天,在Google中国大楼,这个工程师召集了一个全体员工大会,会议之前,他进行了一个戏剧化的表演:把所有总监级别的工程师赶出了会场。然后,这个在Google内部以擅长20%创新著称的人说,“跟我一样,你们有同样的权利,20%的创新就是把他们赶走,然后你们多做点20%的创新吧。”  相似文献   

7.
李开复     
《环球企业家》2006,(2):98-99
  相似文献   

8.
马晓芳 《企业研究》2009,(10):10-11
李开复辞职的代价是放弃谷歌1400万美元的期权和股票,但换来的是8亿元人民币启动资金和自己能“掌控全局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抢夺李开复     
李刀 《英才》2005,(9):34-34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在Google,我接触到的每个人都激情燃烧。”刚离开微软的李开复毫不掩饰“蜜月”的甜美。而微软似乎忍无可忍,满腔怒火地起诉了Google和这位曾帮助他们建立MSN搜索引擎的微软前副总裁。理由很简单:李签了微软的保密协议,并严重违反协议。  相似文献   

10.
11.
“李开复事件”使微软和Google之间未来霸主的争夺战更具观赏性对于微软来说,7月19日是个令人愤怒的日子。在这一天,Google宣布:李开复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并将负责Google 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此前,李开复是微软全球副总裁,主持开发微软公司的MSN网上搜索技术,以及个人电脑信息搜索技术。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上大V正集体进入低谷期。继薛蛮子之后,李开复也在遭遇新挑战。9月5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发微博透露自己身患癌症。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为此难过。虽然李开复并没有娱乐明星那样炫目,但存中国他拥有不亚于任何明星的粉丝数。每年他花大量时间到大学演讲,告诉中国的年轻人怎样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青年竞争,还给他们指明出路,让他们勇敢地拥抱汹涌翻滚的移动互联网。是的,李开复自己就演绎了这样一个励志故事。他在台湾长大,之后去了美国,在代表着科技巅峰的微软、谷歌、苹果都担任过高级职位,著作《做最好的自己》长期盘踞励志类书籍榜首。随后他创立创新工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科技》2009,(32):60-61
提到李开复,在谷歌或百度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关于他的无数条新闻,在2009年9月前,他一直在练就自己,从2009年9月后,他开始成就他人。他是如何练就自己,又是如何成就他人的呢?  相似文献   

14.
与两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人事官司"相比,李开复已经刻意在回避关于其个人生活的话题,更多的是关于搜索和谷歌的未来。对于这位明星化的职业经理人而言,谷歌中国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5.
孙瑜 《英才》2010,(11):70-71
"在中国我们必须选择一个以上市为主导的方式介入,之所以后期期待有别的VC介入,是想让他们决定在哪里上市。"  相似文献   

16.
提到李开复,在谷歌或百度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关于他的无数条新闻,在2009年9月前,他一直在练就自己,从2009年9月后,他开始成就他人。他是如何练就自己,又是如何成就他人的呢?  相似文献   

17.
与一年前相比,李开复的辞典里又多了一个新名词——“Gfans”。在这位Google中国区总裁的眼里,这是一群“客观,有思想有判断力,讲真话的一批人”。当然,除了拥有了一批拥戴者之外,李开复在过去的一年时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招揽新人。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对《中国新时代》表示:“一个新公司没有员工怎么创新。我和周韶宁是去年9月加入的,到今年的2月,全部精力都在招人。”李开复很明白,单他和周韶宁“两个人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然而,因为李开复的到来,Google中国在这一年似乎变得常热闹。先是遭遇ICP牌照是否合法的…  相似文献   

18.
诱惑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经受各种诱惑,或名或利,或色或权,总是让人心旌摇动,难以自持。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往往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本然性格来。  相似文献   

19.
诱惑     
《经营者》2000,(7)
<正> 商场多险恶。去年春节回家,遇上儿时的伙伴彭勇。彭勇199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分配在一家国有中型企业。1995年,不甘寂寞的彭勇辞去公职,应聘到成都一家物资公司做营销员,长住贵阳办事处。办事处以销售建材为主要业务。在与彭勇的交谈中,彭勇讲起一件春节前亲身经历的商场险事,现记录如下,以警醒商场上的朋友们。去年夏季的一个中午,天气异常闷热,沉闷的天空中一团团乌云在迅速地移动,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看完头天的《贵阳晚报》后,彭勇用报纸盖住脸,仰躺在沙发上午休。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他伸了个懒腰,有些不耐烦地拿起了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个男子带着广味的普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非常小的时间窗口摆在创新工场面前。2010年4月,清华大学的麦当劳内,王兴坐在创新工场一位投资人对面,说了一句话:“200万美元总应该有人投了吧?”在这位投资人记忆里,这是创新工场有可能抓住美团这个日后巨擘的一个非常小的时间窗口,很快,红杉中国出手,投资额跃升,窗口关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